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油画作为本土关怀复兴绘画的东方之路

发布时间:2014-09-23 14:43:54  来源:互联网

森·山方 楼梯5
纸本色粉 85×76cm 1975年

司徒立 家居物事·静态 系列
纸本木炭 160×120cm 2003年

华夏收藏网讯 法国诗人瓦莱里(Paul Valéry)说:“画家提供他的身体”。画家提供的不是一幅完成的作品,而是贡献出自己的眼睛和手,将“身体借给世界”,将肉身交付时间,在画布之上、寸臂之间去打磨和操练。

“象”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可感可察的中介,这个中介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对象与主体之间的解释性和想象性关系,同时又是这一整体意涵正如此这般地发生着的、可感可见的实况。以“象”为中介,以身心交感的“体察”方式来直观地把握和领会生命的整体与底蕴,我们称之为“体象”。而“体”所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的融一,一种由肉体的此时此在的移植而激发的融通之力。通过直观,来调动身体所独具的生命融一性,这是绘画创作所以感人的秘密,也是中国诗性精神的重要内涵。绘画的过程就是“体象”的过程。

艺术世界的现代与前卫艺术运动,在实验材料和激进观念的演练时,总是会鼓励人们放下画笔。然而,从存在者的体验角度重新发现和建构观看,进而直面“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命题,则要求我们用存在的思想来重新照亮绘画的观看和上手的技艺。存在学理论的诗性内涵与绘画观看的身体感受,指向了中国传统的诗化精神,而对“体象”的强调则包含了“存疑”的言与意的传统纠结以及“抹去重来”的思想者品质;也包含了肉身已茫然若失的“乃凝于神”与在当代感觉趋弱的“体”之冲突。

“体象”凝聚了具象表现的核心品质,在古典诗学中回溯“感”与“思”的关系,并以感同身受的触/觉(因触而觉)提亮中国人的“身心”观。中国人的“身”从来不止于肉身,而是历史性地饱含人生况味和存在经验的“身世”。中文世界的“体”也不只是躯体,而是“有物之本”,由此“本体”,我们方得从“体察”中“体验”,因“体物”而“体知”继而“体悟”。

是谓感同身受,身心俱足;感而遂通,其感因触;像里寻象,返真体素。

一、双向转化

甫在建院之初,蔡元培先生发表了《学校为研究艺术而设》的讲话,此振臂疾呼即为国立艺术院注入了一股庄重的学术基因和使命精神。

以林风眠为首的教授集群,在理想和现实、开放和固守、为人生和为艺术的深刻矛盾中,从中西艺术的精粹处汲取和发动,将振兴东方艺术、唤醒民族意识认领为匹夫之责,纵论艺术作为人类优秀精神载体和发展动力的可能意义,痛陈已在艺术衰微中体征的社会和政治危机病症。从《亚波罗》到《亚丹娜》,再到《神车》和《艺星》,文与画仿若艺术心灵的两翼,承载着生命的悸动和感情的真挚,在求索中探问和实践生命的真义。学者型艺术家画笔与文笔同握,实践与理论双向发动,绘画与写作双向生成,传统与现代双向转化,是这两枝笔共同记录并见证了国立艺术院理想和激情的年代,见证了他们沿袭湖畔学苑的诗性和学风,由此铺展开来一条漫长的探索开局之道路。

跨语境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比较和研究重组基因,创造新物。如果说从林风眠创造的是一种具东方意象的现代主义艺术,其延续的是中西艺术的形式语言如何转换与融合的命题,那么如何在中西美学和社会经验的深层真正地实现沟通;如何将绘画作为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途径,重新唤起和拯救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全球语境中实现中国艺术的普世意义等问题,称为新时期艺术创作与教育的新命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法籍华裔艺术家司徒立先生怀着这样的抱负和探索,受邀将具象表现绘画理论与方法带到中国美术学院,并和美院师生共同切入如何在思想和创作的方法论层面上重新打开“中西”这一命题。这次命运的邀约,开启了新时期艺术与思想的碰撞,也开启了国美油画之路对欧美新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新气象

法国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经过司徒立先生的归纳和总结,梳理出“现象学式的看”、“寓意综合”、“未完成态”3点的基础方法。这是一套“折衷”了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结构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并会通中国艺术精神和哲学思辨的理论方法。21世纪初,以司徒立、许江为代表的新一代国美艺术家和以孙周兴、陈嘉映为代表的中国现象学研究者,又一次将艺术与哲学推向边界,交互拓展着内在的思想深度。2001年,许江、司徒立、焦小健、孙周兴、陈嘉映5位教授,于西子湖畔围坐品茗,共同筹划商议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艺术与现象学跨界研究的学术机构——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会议决定开一次国际研讨会,出版系列丛书,招一批博士,设南山讲座。至此,国美油画系形成了一个具备全球视野,具有跨界研究价值的学术体系。

二、具象表现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国美油画系为建设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艺术教学体系,在比对了英国教授尤恩的教学,以及综合欧美各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之后,系里决定引进司徒立先生所倡导的具象表现方法与理论。

1992年,在油画系领导和学术骨干的全力推荐下,司徒立先生受聘成为客座教授,并于第二年4月,与蔡亮和徐芒耀共同举办“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期间第一次在国内完整提出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及方法。这次尝试非常成功,由此引发了进一步落实和确认具表方法论引进教学的计划。1995年5月,司徒先生和油画系教师们一道赴湖州南浔小莲庄,进行了为期4天的研讨活动。在许江老师的主持下,会议全面讨论了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与现行教学内容及要求之间相互充实融合的可能性,提出通过逐步建立和健全基础方法教学理论的构架,以及将95级作为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进行教学实验的设想。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它决定了“具象表现绘画”进入油画系的实验深化阶段。

1995年9月,新一届学生入校,试点班成立。在试点班期间,问题和突破并存。针对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们一方面深入理论研究和学习,磨砺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深化自己的艺术实践,以自己为试验田来应对教学中的挑战。而身处国外的司徒立先生通过书信往来和老师们探讨各类学术和教学问题,从艺术学的理论角度和中西艺术比照的实例中,给大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999年7月,具表试点班举办毕业展,同时举办研讨会。此次会议充分肯定了具象表现绘画方法对中国绘画发展和教育的意义,并对油画系今后的思路与教学提出思考意见。1999年,油画系招收一年级新生,继续具象表现绘画方法教学的推广,具象表现绘画精神在学院的教学思想中进一步传递。2003年,配合学院关于油画系工作室教学改革的试点,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成立。

同时围绕艺术与现象学跨界研究如何深化的问题,学院又一次大胆地进行教学尝试。在吸纳了以孙周兴、陈嘉映、倪梁康为主一批国内知名的现象学家的基础上,从艺术与现象学两股力量中借力,成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同时于2002年开始招收实践类和理论类双向博士研究生,首创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由此,“具象表现绘画”在整个学术脉络上,形成了一个高中低层次分明的完整教学体系。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