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间5月27日晚上,塞纳河畔的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名流云集,来自中国南京的“东方雅韵-邢健健油画作品巴黎展”吸引了中国驻法国公使邓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法国艺术家协会会长德拉洛芙,法兰西艺术院终身秘书长固班,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院士汪德迈,法兰西院士高立昂,法国艺术家之家协会主席艾融,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李晓红博士,首位获得“法兰西功勋与奉献”金质奖章的法籍华裔艺术家李中耀等到场观赏。
院士与画家探讨“中国姑娘美在哪里”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江苏金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主办的这个展览,共展出了邢健健精心创作了半年之久的《芳》、《君》、《琴》、《倩》、《秀》等39件中国美女肖像画作品,大多是表现了当代平凡的中国女性之美。
画作引发了两位法兰西院士对“中国姑娘的美”的话题探讨。他们询问邢教授:这些美丽的女子都来自哪里?邢教授老实作答: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学生,有的则是我心中的美女。“那么,她们有没有做过整形手术?”“没有,她们都是天然美女,没有动过任何手术。而且在创作中,我也会力求她们的服饰、背景都与她们整体的气质相吻合”。
对中国甲骨文有深入研究的汪德迈院士已经82岁高龄,在他眼中,“我喜欢的中国丫头是天然美丽的,我最不喜欢中国姑娘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五颜六色的,把鼻子整得高高的”。而在建筑美上颇有造诣的高立昂院士则非常认真,在受邀前来观展前就在网上搜看了邢教授的作品,他觉得邢教授笔下的女孩大多“纤细柔弱,眼睛大大的,眼神很直接,与我们印象中的东方女性不一样,可以看出有现代女性的特质”。
巴黎市民观展:感受到神秘的东方情韵
不少普通的巴黎市民也赶来观看“美丽的东方姑娘”。一对老夫妻在《莺》面前流连细赏,画面上穿着戏服的昆曲女子、婉转的神韵都让他们感受到了“神秘的东方味道,有发光的感觉”。当友人向他们讲解起《西厢记》崔莺莺的故事,他们对这女子背后的故事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位中年女性很纳闷地问朋友:“这幅画为什么叫《蝶》?我没有看到‘蝶’。”“可能是因为这女孩名字叫‘蝶’,你看每幅画每个女孩都有个名字。”朋友的回答似乎仍不能让这位女士满意。后来还是邢教授自己解释了这个问题:“女孩的头上有个蝴蝶结”。华裔女子彭昌明教授虽然一直在巴黎长大,她看画就“内行”得多:“画面故意营造出模糊朦胧的效果,是为了追求中国传统的朦胧美和诗性美吧”。
画家尝试变革 油画画出水墨画效果
画作《岚》,只画了一个女子的脸,脸上飘散着发丝和花瓣,有很唯美的视觉效果。汉学家汪德迈院士驻足半天,“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面子’,有很特别的感觉。这个头像有山水画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没有这种画法,西方也没有,但确实是体现中国精神的”。他说,中国的油画家学习了西方的技巧和方法,但在色彩运用等方面却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些画作都不是静态的人物,而能给人遐想的空间,“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从南京走出去的李晓红博士则点评得很到位:“西方人强调体积、明暗、透视等等,但邢教授的画,色彩对比并不明显,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的感受,有水墨效果,可以看出他的细腻、敏感”。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更精辟概括:邢教授吸收了西方艺术的技巧方法,进行了中国化的再创造。
邢健健则表示,“从东方到巴黎,对油画家来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我非常高兴自己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把绘画作为了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