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的写实主义从来不是一个“新东西”,甚至不是一个“东西”,薛广陈在这样的时代偏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的画已照相写实的程度呈现了多种日创主题和母题——一个面包、一块碎砖,少许腊肉——这些都不该从它们的表面价值来判断。
心灵的无限
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使薛广陈的工作室与他多年的作品付之一炬,备受打击的他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了从火灾后拣出的4件斑驳残片的描绘之中。这是一种对于过往的努力寻找和挽留,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都被一笔一笔地埋藏进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薛广陈发现了那些易被人忽略的微小风景,从此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找寻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绘画面貌。
微观聚焦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薛广陈,一方面,对艺术和生活真诚热爱,脚踏实地地在生活中探索认知。另一方面,他在画面上展现的别致的微小“风景”总能够引发令人赞叹的想象。
在薛广陈的画作中国,既包括人眼可见的物质形式和肌理的细微表面,也包括人类无穷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是将徐悲鸿提出的“尽精微”、“致广大”二者结合起来。
表现与超现实
在薛广陈的作品中,表象与超现实相遇了。当代超写实绘画不是只画眼睛所看到的三度空间幻想,而是画出画家主观过滤后的重新组合的现实的表象。在清晰、坚硬的物质表象中,诞生出和我们日常世界不同的艺术实在。超写实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将艺术家内心中最微妙的感觉都呈现在画面上,在慢慢推进的过程中,艺术家和观者都能从画面中体会到一种比较纯粹的精神上的愉悦。
现实与虚幻
简单地说薛广陈的绘画就是一个物象随着观察者心境的变化而向另外一个物象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而与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物体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一种“看山不是山”、“所见非所物”的奇妙观感。艺术家与我们进行一场视觉的智力游戏,挑战我们对个人视觉判断能力的自信,让我们在惊诧之获得一种惊奇。薛广陈的超写实艺术手法越虚幻,他的作品就越不写实。
日常主题
无论是“焚”系列中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斑驳残片,还是静物系列中的工具、水果、陶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包括微观山水系列的原始形象也是面包、砖头、树皮等,薛广陈用山水的心境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放大,并寄情于此。他以细节为乐,在他的画中,这些常见的事物已经脱离了日常的生活环境和人们通常所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含义,它是融合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之后被重新组合并置的结果。
中国式山水
一直迷恋中国传统艺术的薛广陈,从砖头、树皮、面包、腊肉等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件里发现了“重峦叠、“行云推月”、“决流推波”、“霁雪飞云”、的其实。因此,薛广陈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了中国山水,甚至是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砖、面包和木头的细节构成了《俯瞰微揽》系列中山水的幻像,而由一块腊肉幻化而成的《行云推月》则是他中国式风景中的极致。到《中国式风景》系列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再到如今的《文山》系列,薛广陈已经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息展露无遗。
中国精神
薛广陈从小练习书法,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道教、禅宗的哲学理念等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他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在薛广陈的作品中的砖头和面包等形象被画着画着就变成了山。这种从一个物象引申到另一个物象上的感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化”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是一种“格物”的文化精神。山水画经过几次更迭变化之后,已经在中国画家的心中提纯为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在薛广陈创作的山水母题系列作品中,正传达除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
中西契合
在薛广陈的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意象,又有西方绘画厚重结实的形体感,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薛广陈画面中的“当代性”。可以说,薛广陈是一位略带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当代画家,他不断创作中尝试借用西方的媒介和材质,来表现对自己影响至深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而目前的创作正是他在自身的文人气质和所擅长的油画技法间找到的一个完美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