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秋天,时任新疆学院教员的茅盾先生在迪化雇了一辆俄式马车,历时数日抵达了塔城市,在游历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从地理形势和战略位置上来说,塔城是个极重要的地方。”先生还为此行写下《西北行》一书,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近日,中国作协新疆采风团和西部作家写作营的作家们重走了茅盾先生当年的路,还将“西部作家写作营”这面文学的旗帜插在了塔城市。
与之同行的还有新疆的摄影家和画家,近百位文艺家共同参与了5月26日至28日由自治区文联、塔城地委宣传部主办,《西部》杂志社、塔城市委、塔城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的“静好塔城——写塔城·拍塔城·画塔城系列文化采风暨第二届西部作家写作营活动”。
静好塔城,让文艺家们徜徉在油画之中。
第一日:走进油画中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路边一棵棵挺拔茂密的橡树,听着塔城市电台播出的“静好塔城”活动直播节目,主持人那亲切宁静的话语和当地动人的原创音乐,让轻松愉悦之感流淌心间。艺术家们赞叹,参加了众多采风活动,首次有电台直播全程陪伴。
口岸文化是塔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巴克图口岸与哈萨克斯坦相连,早在18世纪末,两国边民就在这里开始贸易往来,由于历史原因,巴克图口岸曾几度关闭又开放,而今已成为我国连接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最便捷的口岸。
5月26日,艺术家们在被称为“中亚商贸走廊”的巴克图口岸,聆听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思想经这里传遍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俄罗斯人带来了面包、歌舞和浪漫的生活态度,并流传至今;东北抗日义勇军从这里归国,得到当地百姓倾心帮助……
口岸之行,让以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为团长的中国作协采风团成员以及新疆作家董立勃、赵光鸣、朱马拜·比拉勒、刘亮程、沈苇、熊红久、陈漠、黄毅、郁笛、陈予、王族等心怀澎湃之情。随后,区内外作家和艺术家们在塔城市文化广场参加了第二届西部写作营开营仪式。
在开营仪式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黄永军说:“《西部》杂志自2009年成功改版后,提出‘西部作家写作营’这一概念,倡导深度体验和深度交流,致力于使作家们深入理解一个地域,同时实现文学与地方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本届写作营将为各族作家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深度阐释和推介和谐塔城的精神内核,积累精品文学艺术成果,提升地方文化。”
当本届西部作家写作营营长陈漠,副营长郁笛、程静将签满作家名字的旗帜在塔城市文化公园挥舞传递时,让人回想起了2011年在天山天池举行的首届西部作家写作营,作家们在灯杆山上共同签署了《中国西部地区作家天山天池宣言》,该宣言后来被媒体誉为“本年度中国文学最高海拔的发声”。
油画中的塔城就这样为文艺家们打开了热情之门。在红楼博物馆,在苹果庄园,在塔尔巴哈台山脚下的牧场,艺术家们尽情感受蓝天白云、溪水绿草、清新氧气以及各民族炫彩的文化所带来的经典油画般的风情。
第二日:悟心灵记忆
第二日一早,文艺家们心驰神往地奔向了库鲁斯台草原。沿途中,电台里传出动人的解说:“现在我们要去的是全国第二大连片平原草原,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和万亩连片的野柳林,林中有常年流淌的额敏河。因为大片湿地的存在,这里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
下车行走在库鲁斯台草原的边际,有人凝视百年野柳,想要看到草原前世;有人深深吸入青草的香气,想要感知露珠的存在;还有人举起蒲公英吹向远方,将岁月静好的祝愿深情送出……
这些片刻心灵记忆,让文艺家们有了太多感悟。在当日下午进行的“静好塔城”文化座谈会上,文艺家们将自己的感悟娓娓道来。
主持人、《西部》杂志总编辑、诗人沈苇说,“静好”一词来自《诗经》中的情诗《女曰鸡鸣》,还有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的结婚证书上写下的一行字:“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将带有祝福之意的“静好”一词献给宁静和谐的塔城市最恰当不过,所以最终主办方为此次活动命名“静好塔城”。
塔城地委委员、塔城市市委书记张岩用几个生动的细节抓住了艺术家们的心,他高度归纳油画塔城的魅力所在,艺术家们静心倾听。
作家赵光鸣说,文学本身就是对一个地方的命名和解读,而“静好”两个字犹如给这座城市办了一场婚礼。在塔城市,他似乎感受到了风靡世界的“慢城运动”,让人们放慢节奏,充分感受自然、亲情和美!这是人类发展中的一种觉悟。他还将塔城市称为“神佑之地”。
河北作家张楚说,他在塔城市感受到了十万朵云和嫩蓝的天,感受到了对生活的微观体味和观察,就像生活在仙境般中。回去后,他会为塔城献上文学作品《十万朵云》。主持人沈苇点评道:“我们经常关注脚下,却忘了抬头看看天空。”
著有十卷文集的塔城市本土哈萨克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安静地坐在会场,这位塔城文学的活化石只是简洁地表述了一个观点,他说,当中国西部的大门敞开后,文学也从这个口岸传进来了。他要感谢市委领导对文学的重视,为塔城文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乌鲁木齐市文联主席、散文家熊红久说,内心的感受可以让人们对一座城市无限眷恋。在塔城市,除了欣赏到油画般的风景外,还在当地人们脸上看到了宁静恬美的风景。祝福作家们用更洁净的文字展示内心宁静的灵魂……
座谈会还邀请了塔城市十几位热爱文学的青少年,让孩子们有了一次与专业作家交流的机会。
第三日:与橡树对话
在塔城市,市民们休闲散步常去的地方是三座公园——双塔公园、垂钓公园、森林公园。市民们喜欢在公园里与塔城市的“市树”——橡树对话,文艺家们也不例外。
双塔公园内有两座古塔遥相呼应,夏橡、丁香、白蜡等乡土树种点缀其间,树下花丛片片,绿草茵茵。公园内还有一眼楚乎楚泉,泉水清凉甘甜,很多人都来这里接泉水饮用……
在垂钓公园内有108处钓鱼台,此外还有嬉水区、儿童游乐区、野营区等。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水清澈如镜,湖畔垂柳墨绿……
森林公园是此次“静好塔城”系列文化采风活动的结束地。置身在橡树林中,艺术家们倾听橡树发出的绵绵细语,时而沉思,时而倾吐三天来的感悟……
当晚,在《西部》杂志编辑方娜朗诵舒婷的诗作《致橡树》中,“塔城之夜”篝火晚会拉开了序幕,艺术家们和塔城市各民族协会的朋友绕着篝火,尽情起舞。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等各民族的歌舞,将这个夜晚点亮。
塔城地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于定超说:“这个篝火晚会如果是在文化广场上举行,那会变成千人共舞的晚会,热情的塔城人喜欢在歌舞中自得其乐。”
在此次活动中,艺术家们还在阿西尔达斡尔族乡、喀浪古尔景区、克孜贝提俄罗斯村寨等地采风,并参加了在喀拉哈巴克乡举办的锡伯族“西迁节”活动。《西部》杂志社社长黄永中表示,写作营结束后,将由《西部》杂志社编辑、出版《静好塔城·第二届西部作家写作营》专刊,这是本届写作营的具体成果。记者感言塔城市欲借文艺通向世界□本报记者陶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塔城的人文风貌与上海相似,男士身着西服,女士下班后换上漂亮的裙子去跳舞,浪漫的生活气息遍布这个边城的街角。这源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即使在近百年后的今天,这种浪漫的生活气息仍在城市中留存了下来。
而今,塔城地委、市委欲借文艺将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再次通向世界。
此次活动举办期间,塔城市宣传、旅游、各民族协会等多部门、团体联动,用热情、细节、自然呈现最美的塔城和最幸福的塔城人。塔城市发展的思路也很清晰,要坚守这座城市的宁静、和谐,坚守这里永远发光的人文和自然财富。对一个城市来说,宁静、和谐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呈现这种状态的最好途径是艺术。艺术的力量是无形的,她能撞击灵魂,融入人民和大地。
塔城市找到了这个最适合的途径,借文艺家们的灵感之光打开塔城通往世界,通往人类心灵的窗户。这种纯净的选择是值得借鉴的,也是有历史价值的,因为一幅好的画作、摄影作品或文学作品,足以将一座城市带到世界各地,最重要的是,它带去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名字,还有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品格。5月28日,文艺家们与塔城市各族朋友相聚“塔城之夜”篝火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