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陈丹青一直称“自己的艺术已经过时了,画画只是私事,不应该给大家看”,但其归国10年来首个个展日前在北京中国油画院还是如期开幕。
对于归国10年来的变化,陈丹青笑称:“这10年就是老了,再也画不出像以前一样的画。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成就也无所谓了。”不过,陈丹青的自嘲或许来自于其超强的自信,不少观众认为此次展出的90余幅油画和速写依然展示了其绘画功力。
陈丹青归国的10年是国内当代艺术飞速发展的10年,也是一个图像时代。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对于这个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写实油画已经边缘化了,然而陈丹青却一直在坚持用写生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
“不存在什么当代艺术,画得好的才有意义。”陈丹青如是说。
陈丹青,因画作成名,却因言论而一再成为焦点。画家、文学评论家,甚至是音乐、电影、戏剧、建筑等方面都有他的声音,哪个身份才是他?我们需要哪个他?
30年前,陈丹青画了《西藏组画》,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30年后,2010年11月6日下午,在北京高碑店文化艺术新街,怀着“陈丹青情结”的人们正在等待他《归国十年》首次个展。策划此次画展的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说:“唯有油画能真正成全并证实他的全部才情,我们需要一个油画的陈丹青。”而陈丹青却对媒体说,他想表达的在文字里。在当天画展的现场,陈丹青“自白”:说实话,这十年的画真没有什么好看的,连画什么也不知道……要不是别人让我举办,我不会办的。
在发布会上,陈丹青特意着重感谢了给自己当过模特的学生们。而就在2004年,陈丹青也是因为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在外语和政治科目上重重设卡,将专业优秀的学生挡在校门外,愤然请辞清华大学教授的职位,成为当年的轰动事件。多年以后,他还是这么看重学生。
辞职后的陈丹青并没有淡出公众视野,将自己关进画室。他时常“肆无忌惮”地聊一些事,媒体和公众给了他一个评价——公共知识分子。但他自己一直不愿“认领”这个称号:“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他调侃自己是傻子冒出来说几句真话。然而,他身上无意识显露的反思精神、“忧国忧民”的气质岂不正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气味”——“进入公共事务时,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别人评价他是个怪人,他说自己是分裂的。而究其实,也许这些就是一个外在的陈丹青和一个内心的陈丹青。写作是当下他与公众发生关系的方式,是对这个世界做出的表态;画画对他来说,“画画会平衡我在公共事务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情绪……(画画)会让我静下来回到原来的角色”。
每一个他都是真实的他,那股子独有的几近苛求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他。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实的陈丹青,这个有胆量的知识分子。
愤青的陈丹青
说起陈丹青,时下最热的话题就是正在举行的陈丹青《归国十年》个展。
平日清静的中国油画院展厅,11月6日被挤得水泄不通,只能看到画的上半部,下半部全是攒动的人头,但凡陈丹青所到之处,大多都是如此热闹。然而,从现场观众的提问看,显然对陈丹青“惊人之语”的期待远超越了对油画艺术的向往。
近10年来,“业余”作家的陈丹青了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2000年出版了《纽约琐记》上下集,2002年出版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的《多馀的素材》,2005年的《退步集》,2007年的《退步集续编》,2007年出版的专栏交谈文章结集《与陈丹青交谈》,2009年出版《荒废集》……话题范围涉及社会、文化、文学、音乐、建筑、教育、两性、城市等等方面。
的确,作为画家的陈丹青近年来在人们记忆中遥远而陌生,更多的人说他是“公共知识分子”,或是“愤青”,而这两个名号的共同之处都指向他的“敢言”。暂且在此摘录几句“陈氏物语”。
陈丹青评教育体制:“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细细的摧残。”
评中国当下的文艺界:“中国文艺很荒凉,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瞧着挺壮的样子。看上去繁花似锦。就像中国体育,全世界拿金牌,可是社会上哪有体育?人民哪有体育?到处拿奖的‘体育’是中国最壮的一块肌肉,其他部分瘦得要死。”
评司法体系:“真是一对活宝:高度不专业的犯罪群体,高度不专业的司法系统。”
谈鲁迅:“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在11月6日当天为展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陈丹青的“敢言”风格一以贯之。面对《归国十年》意义的提问,他回应说,没什么意义,没什么可看的,要不是别人让自己举办,自己是不会办的。谈到自己的归国十年,陈丹青笑言:“这十年其实是我对艺术教育体制‘猖狂攻击’的十年,而且我还将继续‘猖狂’下去。”而一句对“有关写实油画前景有何期待”的提问,更是引发了陈丹青“愤青”式的回应。他不仅表示对所谓绘画前景“没期待,大家都是混口饭吃”,还对“写实绘画”的概念表示出极大的质疑。在陈丹青看来,没有所谓写实不写实的画派,只有画得好画不好的画家,“艺术没有当代不当代之分,甚至没有艺术这回事,最终剩下的只有艺术家。”
到底该怎么理解陈丹青的《归国十年》,中国书画家协会的一位圈内人士谈到,这10年陈丹青确实没有画什么主题性的作品,展出的也都是日常的写生作品,但是一位活动这么繁忙的社会家能够坚持不离老本行,坚持创作和教学,这本来就很难得,陈丹青绝对是一流画家。他也是艺术界的一个榜样吧,做了很多重要的、别人不敢做的社会事情。
到底怎么理解陈丹青如此受到追捧?一位陈丹青的粉丝给出了解释,他是中国最敢言的知识分子(之一),他身上有着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具备的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对很多社会事件有着知识分子本该有的冷静思考和犀利批判。
公众对陈丹青的掌声、对陈丹青的拥护,也传递了一种渴望:便是希望我们这个国家多几个陈丹青来改变集体沉默、习惯了伪装的时代面孔,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再勇敢一些、再犀利一些、再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