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油画的出现,位于胶南市西南部的大泥沟头村如今已经名满天下,成了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也是因为油画的出现,大泥沟头村如今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达尼画家村。
从最初的复制大芬村神话,到现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达尼画家村的成长经历,颇有故事性。
绿泽入村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2003年说起。
事实上,从2000年前后,胶南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就开始尝试借鉴深圳的大芬村模式,在当地发展油画产业。“因为当时油画产业的利润比较大,而且需求大,更为重要的是,油画出口其实是一种文化产业,不会有什么污染。”一位胶南市政府的官员如是回忆说。
更为重要的是,远在深圳的大芬村模式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一个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小小村落,居然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全国油画出口行业的龙头老大,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芬村的模式究竟能不能复制?能不能给我们胶南带来经济发展?这成了我们最关心的话题。”
于是,远在深圳一隅的大芬村,成了胶南市政府考察的重点对象,甚至还有胶南市政府的官员亲赴深圳,与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创始人黄江进行过多次亲密接触,甚至希望黄江能够来胶南发展,“也许给黄江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黄江没同意。”
就在此时,董文杰和解中才夫妇出现了。这对夫妇都是受过专业培养的油画家,他们拥有着自己的画院——绿泽画院。与深圳的大芬村模式相似的是,“绿泽”也是依靠出口成品油画为主要经营手段的。就这样,绿泽画院成为了达尼村进驻的第一家画院,同时也成了至今为止唯一一家进驻该村的画院。
“当然,当初绿泽进来之后,也有一些疑问,有人觉得一家画院就能复制大芬模式?一家画院就能带来巨大的利益?”绿泽画院的一位画师这样回忆说。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绿泽画院在进入达尼画家村后,一呆就是7年,也是在这7年的时间里,达尼画家村的名字逐渐在全国叫响,虽然无论从产量还是在收入上来说,达尼村都未能取得大芬村的骄人成绩,但是它却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成为了高端油画出口的代名词。
与其复制 不如创新
当画家谈起大芬村生产的油画时,往往会带有不屑地说一句:“那都是产品,不是作品。”
的确,在偌大的画室里,每一个画工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有的画工专门负责画河流,有的画工专门负责画树木,有的画工专门负责画天空,当他们画完自己所画的部分后,该画会迅速被转送到另一个环节,直至结束。
这也造成了大芬村的油画很难卖上高价去,“都是比较低端的作品,单幅的价格不会太高,但是架不住数量多。”一位曾在大芬村工作过的画工曾这样解释大芬村的经营模式:“完全以数量取胜。”但是这种以量取胜的方式,却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随着大众品位的提升,这些简单的行画(业内对商品油画的说法)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对艺术品的追寻。”
而此时的大芬村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数千名画工,一年近4个亿的收入,这一切都是达尼画家村,确切地说,是绿泽画院不可能撼动的。“他们从1989年开始就有了这种产业链,而且参与的人也多,订单也多,我们是无法与其对抗的。” 对此,董文杰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画院,那就是生产高端油画。
“最初我们就是靠80多个画工这么发展起来的,”在谈到绿泽画院的发展时,绿泽美术职业学校的张为众校长这样说,每当拿到一批订单,画工和画师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来瓜分这些订单,“比如说,这个月我接了10张单子,那我就用心画这10幅作品,力求画出我自己的神韵和风格来。”这种独立完成订单的方式,不但能够提高画师和画工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使得作品的质量逐步提高。
从身无分文到有车有房
7年前的达尼画家村,还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
而如今的达尼画家村,已经因为油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当年跟着董文杰一起来到画家村“打天下”的画工画师们,如今大多都成了有钱人,“7年前来的时候,整个画院只有80多个画工画师。”据张为众回忆,当时来的画工画师们,大部分都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艺术家,“唯一的财富就是他们的手提箱,里面有画笔和颜料,还有一些绘画的工具。”
而如今的画家村里,已经接连出现了30多栋小别墅,这些小别墅就是画师们自己的工作室,“当年有一些画师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就离开了,如今留在这里的,基本上都买了自己的房子和车,还有的自己在附近盖了别墅。”在绿泽画院的办公室里,刚刚发完订单的董文杰有些感慨:“其实谁也没想到,我们能有今天。当初来的时候,这里仅仅是一个废弃的砖厂而已。”
如今在绿泽画院里的普通画工,基本上每个月的月薪能够达到3000元以上,而画师的月薪更高,尽管如此,董文杰仍在为订单发愁,因为现在每个月的订单都排的满满的:“没办法,不是不给他们画,是画师画工不够,还需要继续引进人才。”
建立自己的学校
如今的达尼画家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据相关媒体报道,如今达尼画家村一年能生产4万余张油画作品,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日益增加的订单也让董文杰看到了希望,据统计,画院今年前7个月所接手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订单量。尽管画师们加班加点,但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也让董文杰对于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虽然画院的画工画师从2003年仅有的三四十人,扩大到了700余人,但是订单量仍然压的画工画师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的模式比较特殊,对于画师画工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养的,所以很难像大芬村那样迅速的扩展起来。”人才的奇缺也让董文杰有了办学校的想法,为自己的画院培养专用的画工和画师。
经过一番努力,2007年,绿泽美术职业学校在达尼村正式成立了,学校打出的招生口号是“零基础培养,零距离就业”,在张为众看来,学校的成立不但可以满足画院对专业画师画工的需求,同时也为爱好绘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学费一年是3000元,不收其他费用,也不收住宿费,就是想让孩子在这里安心的学习油画,如果孩子进步快,还可以直接在学校里接订单绘画,赚钱养自己。”此外,董文杰还在全国各地遍请名师,来学校里授课或者是讲解绘画技巧,希望可以培养出水平更高的画工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