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西泠拍卖五周年庆典油画专场引起收藏界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之后,今春西泠拍卖又一次强势推出2010年油画雕塑专场,将为藏家们推呈150余件中国现当代名家力作,风格涵盖传统经典、当代写实与前卫新锐。其中包括林风眠、颜文梁、朱士杰、吴作人等老一辈传统油画家的精品,以及李山、张培力、罗中立、周春芽、王广义、冷军、石冲、郭润文、杨飞云、杨少斌、尹朝阳、夏俊娜等当代名家的优秀绘作。
![]() |
林风眠《裸女》领衔,传统经典珍品荟萃
秉承了百年西泠印社独特文化优势的西泠拍卖,自创始至今,始终以传承传统文化与艺术为己任。不仅在中国书画、文房清玩、金石篆刻等方面处于业界翘楚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油画部分亦是同样坚持为传统油画留有一席之地。继2009年秋拍油画专场刷新刘海粟个人作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之后,沿着经典之路,西泠拍卖再度在传统经典油画上倾尽心力,让艺术回归传统,让价格体现价值,是本单元西泠拍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林风眠的《裸女》领衔这一单元,就是出于这样的用意。
林风眠纸本彩墨作品《裸女》,曾为美协上海分会收藏,收录于《中国人物画现代卷》,并作为《荣宝斋》封面刊出,是本次油画专场重点推介作品之一。“裸女”是林风眠笔下的代表意象之一,艺术家以简练的线条,沈稳的笔意,加之富有韵律的构成,素淡清雅的色彩,表现出其特有的端庄静穆、流畅抒情的风格。与其以往仕女题材作品中人物向传统靠近以突出文静、典雅不同,这件作品中的裸女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略带原始的泼辣的生命力,忧郁的背景和着色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和憧憬,从而体会到作品背后深藏的情感。
被誉为“沧浪三杰”的颜文梁、朱士杰、胡粹中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屡受投资者关注,本次油画专场颜文梁与朱士杰的作品便是一大亮点。《春(中山公园梨花)》为颜文梁1965年所作,选取他晚年最喜爱的风景题材。此画曾收录于198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颜文梁》画集,1982、1996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颜文梁》中也有刊登。画面中,艺术家以柔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上海中山公园内梨花桃花盛放与游客们赏花休憩的场景,清新自然,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色调、肌理的层次变化对比分明,旷阔至蓝天白云,细微至树枝人群,从中可见艺术家对此画极具用心之处。另一件《花圃》则以西方的表现手法,融以传统写意的精神,描绘了花圃中小小一景,清新悦目的色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和谐明快的跳跃感。颜文梁的画多以一种渗透型方式作用于人的视觉和情绪,在缓慢温和的状态中,让人体会到作品中流淌着的乐观从容的气息。
与颜文梁同为“沧浪三杰”之一的朱士杰,本次推出他的油画《莽林朝阳》、《虎丘千人石》,亦是有过多次出版的精品。1983年所作的《莽林朝阳》曾展出在1991年香港的“91‘中国当代油画展”、1995年的“中国前辈油画家特展”上,并收录于早年多本专业艺术杂志与画册中。朱士杰的作品注重质感和量感的刻画。无论古木弱草、山岩清流,都不仅仅只满足于对形象的把握、色彩的调配。他笔下的山石树林,皆是对情感与境遇一种叙述,真实又亲切。
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一代艺术大师李铁夫的《有小红果的鲢鱼》,也实为难得。作为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的油画家,第一位真正掌握西方油画技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而以著名油画《夯歌》为代表作的老一辈艺术家王文彬,1977年的作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将作为本次油画专场为数不多的“红色经典”来呈现。画中描绘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海外朋友亲切会面的场景,极具个人特色与时代感。此外,秦宣夫的《都江堰桥》、关紫兰的《瓶花》、周碧初的《瓶菊》、董希文的《早课》,庞熏琹的《赶集归来》等等,皆为传统油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都将在此次春拍上亮相。
![]() |
名家云集,写实绘画经典呈现
写实主义绘画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在市场上的表现一向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西泠拍卖也一直致力于经典写实油画的推介。此次春拍推出陈逸飞、杨飞云、靳尚谊、王沂东等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的作品,尽管风格各异,但给予观赏者的感知是一致的,主张的都是对理性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崇尚。
陈逸飞是中国写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屡次创造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创作于2001年的《恬静的傍晚》,是陈逸飞众所能详的江南水乡题材中的精品。该作品曾在英国伦敦Marlborough美术展览馆举办的“献给陈逸飞——1946-2005陈逸飞作品纪念展”上展出,并收录在画集《Chen Yifei》里。画面中金黄色调热烈辉煌,笔法细腻浑厚,巧妙融合了点线面穿插、对比、聚散,描绘出一幅充满怀旧情调的江南水乡唯美画卷,同时也藴含着艺术家浓郁的故乡情思。
杨飞云的绘画以其纯净的古典主义美感而享誉中国画坛。《忧郁》是他1984年所作。静谧的深色背景下,着条纹上衣的长发女子面容俊秀,清澈的双眼却掩饰不住哀怨的神色。画面极具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绘画的均衡图式与静穆的气息,艺术家捕捉到了深藏于表象背后本质的美感,使得平凡人在其笔下光彩饱满,充满恬淡、纯净和含蓄的灵性,作为一幅早期的作品,精彩实属难得。
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朝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风景画模式,将风景画上升成为一种人文主义的象征性艺术。20多年来,他深入描绘蒙古原野所特有的壮阔的地形地貌,以辽阔平远的构图表达风景中的历史感。《两座山》便是他典型西部原野题材的作品之一。画面采用高度的概括与主观化的色彩表述,看似单纯却独具恢弘气势,在浪漫的诗意表达中渗透了历史画一般的凝重。这使得风景画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风光,具有了历史与心理的深度。该作品曾参加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小幅画展”,收录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世纪末艺术系列——画坛偶像》,并在《中国油画》、《艺术界》、《中国油画价值汇考》、《画廊》等多个重要刊物上发表。
写实主义在此次油画专场中将有较为完整的体现。靳尚谊的《女青年》,何多苓的《小S》,张义波的《苗族姑娘》,王沂东的《远方的来信》,王少伦的《歌声》等等,都是本次油画专场的亮点。
当代艺术,精品瞩目
本次当代艺术专题也不乏重要画家的优秀作品。作为四川画派和85新潮美术及中国当代新绘画代表人物的周春芽,是中国重要的表现及抽象派画家。本次当代艺术板块重点推介的三件作品《百合》、《绿狗》以及《桃花芳香》,涉及他从艺至今最为著名的几大主题。其中尺幅最大的《桃花芳香》,作于2006年,是其“桃花红人”系列的作品之一,曾于2006年与刘炜的联合展中展出。画面中传统大写意笔法和西画色彩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家放纵恣意地表现绚烂的桃花,热烈又狂乱;下方激情而张扬的红色男女人物,两者奇异地融合并呼应,充分象征了生命的旺盛和冲动。如同周春芽一贯独特的创作风格所诠释的,是对生活和社会真实愿望的深切表达。
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罗中立一直以其挥洒率真的创新式风格影响着当今的中国油画。《烈日》和《梳妆》,都是带有粗旷生动的典型“罗氏”风格的作品。对于看惯了古典写实油画的人们来说,罗中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低矮粗壮,衣着简朴,举止也并不“文雅”,似乎带着一点“丑陋”的意味。但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这种“原生态”的人物和生活场景,流露着一种身处繁华世界所难以体会的至真至纯的美好与生命力。这也是这些作品从文化角度获得肯定和欣赏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梳妆》在1995年至1996年间于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地举办的“罗中立个展”、及1998年于台湾举办的“斯土力量——罗中立个展”中都有过展出,并收录于《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史》。
本次当代艺术板块不能不提的一件重要作品是张培力的《寂静的爵士》。众所周知,素以影像探索著称、被冠以“中国影像之父”的张培力,鲜有架上绘画作品流于世。他在1983年至1987年间创作了一批以《今晚没有爵士乐》等为代表的最负盛名的的绘画作品(《今晚没有爵士乐》,曾于1988年展出于上海美术馆的“中国第一届油画展”),此后便一心致力于绘画之外的录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应用。这件《寂静的爵士》是他1995年所作。画面中平躺在褶皱白布上的萨克斯管透出一种诡异的金属感,色彩节制又冷峻。构图与形式、以及从中表达的淡漠与疏离感都与《今晚没有爵士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那之后生命感“冷峻”的画面就成为了张培力作品的主流风格,并一直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延续。在张培力为数不多的油画作品中,《寂静的爵士》可算是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十分难得可贵。
李山是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的人物,油画《大概有68条鱼》是本次油画专场的另一大亮点。这是他所创作的单幅油画中尺寸最大的作品,出自著名的“阅读系列”。李山八十年代就开始参与中国美术新潮运动,在85美术运动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曾代表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位于艺术领域探索数十年依旧能够保持前卫性的艺术家。威尼斯双年展后不久,李山开始了“阅读系列”这一关于“生物艺术”主题的创作。他用一种极为简单、直白的艺术笔墨来表现,简单到不加修饰。画面看似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事实上他不断完善的是一种“放弃”的自由。
此外,王广义、夏俊娜、尹朝阳、曾梵志、薛松、何森、李继开等一批优秀画家均有力作呈现,非常值得期待。而在当代雕塑部分,也将推出向京、梁硕、吴为山等中国当代雕塑名家的作品。
寂静的爵士
◎蔡若丹
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诞生,从此为中国艺术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1991年,录像作品《卫字3号》在上海衡山路某地下车库举办的一场小型当代艺术展览上展出,成为首次在中国进行公开展示的录像艺术。此后的二十年,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频频亮相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悉尼双年展、里昂双年展等重要艺术机构及国际大型艺术展览上,用影像这种直观的手段表达了中国艺术家的观念、现状,扭转了其它国家人们对中国艺术的误解和滞后的认识。而这一切成就,皆源于一个当今艺术界无人不晓的名字——张培力。
这一位将在西方产生仅几十年,仍在发展中的新媒体影像艺术引入中国的独特艺术家,无可争议地被冠之为“中国影像艺术之父”。时至今日他在影像艺术领域仍旧以先锋的姿态,引领着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新的录像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张培力在架上绘画方面的知名度就已不容小觑。1983至1987期间他创作了《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乐》、《X?》等一批绘画作品,为数不多却无一不是备受赞誉。医生家庭的成长背景,使得“神经质”、“感性”、“热情”、“天真”等形容艺术家的常见词汇在他身上难觅踪影,与生俱来的严谨、克制与理性深深渗透进他笔下的画布里,在那之后忽略生命感的“冷峻”的画面就成为了张培力作品的主流风格,并一直在影像创作中延续。
我们眼前的这一件《寂静的爵士》,是继《今晚没有爵士乐》之后另一件以萨克斯风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相似的主体,在构图及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画面中铺衬的白布褶皱似乎都是一种理性的折射,平躺其上的萨克斯管散发着清冷的光泽,无声地透露出金属的诡异。整体色彩灰度饱和,节制而冷峻,构图与形式表达的则是深切的淡漠与疏离感。这种凌厉的风格,与《今晚没有爵士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更为细腻流畅。同时作为一件鲜有架上绘画流于世的艺术家的作品,更显珍贵。
曾有美术评论家形容张培力的作品“开创了克制的表现主义”、“开冷静分析之先河”, “干净、机智、而又晦涩”。然而作为艺术家本人,他所努力的方向似乎从一开始就在于剔除附着在“艺术”表面上的那些神圣光环。他执着地认为绘画,文字,抑或是其它所有的媒介,都具有着自身的一种语言特征在里面。过多的既定的表现性阐释、‘叙述性’内容都将削弱绘画的自身价值。作品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及不可知的部分,才能使得它的意义相对完整。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在于清理艺术的“自我表现”的神话,那么,也正是由于这种经验主义的艺术态度使他寻找到了一种与“自我表现”、“视觉革命”这类“宏大叙事”格格不入的工作方式:观念艺术。
艺术的先锋
——李山与《大概有68条鱼》
◎鉴 文
艺术家李山,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的人物,八十年代就开始参与中国美术新潮运动,在85美术运动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曾代表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求变,一直保持着前卫性,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位叛逆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这幅出自“阅读”系列的作品《大概有68条鱼》,为李山2009年所作。尺幅之大,在李山创作的所有独幅油画里堪称独一无二。画面中横躺的人躯体上画满了68条鱼,表现手法既洒脱又随意,创作符号清晰明朗,艺术语言充满了自我特色,完全区别于其它艺术家的风格。这是李山“阅读”系列作品的典型创作形式,是一张风格成熟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相信也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上佳藏品。
这幅作品中,人的抽象化表现(轮廓、脊椎)加上鱼的具象化表现(强烈的色调、造型)反差出奇异的不协调感,而反向却又高度统一的鱼群方向让生命的力量感充斥于整个感知的空间。凌乱的线条处理让画面产生一种涂鸦式的呓语,充满有如孩童般趣味的幻想。巨幅作品经过高明的色调处理后,既保持了冲突却又无处不在地显现着画家天才的色彩感知与控制能力。矛盾与统一的色调使画面呈现出怪异却又自然地冷寂,看似热闹的色彩与队列却因毫无表情的描述变得诡异与冷调。鱼群热闹熙攘背后那仅剩的背影、被相对细化的奇怪的手脚呈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尴尬和孤傲。人类的群居生活被困顿的精神纠结,人群中无处安置的自我意识,在这里被艺术家以一种完全剥离、甚至刻意淡化的手法去表述。如此清晰而深刻的表现,让看似绵软的幻想的表达具有了足以摧毁一切的绝望力量。而最为高明的是,这样的力量,仅在你转身后的某个不知名时刻,以最平静的速度发生着。
散淡忧远 诗歌入画
——赏苏州美专“沧浪三杰”之艺术
◎杨 静
1922年,颜文梁与朱士杰、胡粹中三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青年画家,借苏州县立中学九间校舍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美术学府之一。颜文梁任校长,胡粹中与朱士杰任教授、西画系主任等职。当时出于对他们的爱戴,该校师生把颜,胡,朱三姓用吴音称之为 “眼乌珠”,以赞美其在画坛中别具一格的才学品识,史称“沧浪三杰”。“沧浪三杰”所代表的苏州美专系统的画家受到欧洲印象派、巴比松画派与风景画派的影响,不过他们的题材多来自于自身居住的优美雅致的田园风光,充满着中国诗歌般的意境,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笔法和色彩富有创造性,形成了清新细腻、颇具“理想主义”的独特面貌,洋溢着画家对自然由衷的赞美之情。
油画创作是颜文梁艺术成就中最为登峰造极的,本次油画专场献拍的作品《春(中山公园梨花) 》,就将生活中最质朴的美丽呈现得淋漓尽致,显示了我国第一代油画先驱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作品创作于1965年,曾收录于198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颜文梁》,1982年、1996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美术家•颜文梁》。此画运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上海中山公园内梨花桃花争相盛开以及游客们赏花休憩的场景,笼罩着一种和谐的清新自然,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生动体现了人物与风景之间和谐的关系。画作色调明亮华美,明净微蓝的苍穹,花鸟氤氲。人影隐没在花潮中,花色又映衬出人的喜悦。叶尖点点斑驳的反光,树稦上被阳光涂抹出的轮廓,林荫路上光影的变化,都表现得极为动人。艺术家在细密地小笔塑造铺扫之时,散落笔触间的留底,既丰富了色彩对比又拉开了画面肌理、虚实的节奏对比,增强了绘画性,给画面平添一种生动韵味。整幅作品保有其秀丽精致的风格,细微至树枝人群、旷阔至蓝天白云,其色调层次变化精心绘制,从中亦可见艺术家对此画极具匠心。让人如临其境,陶醉不已。颜文梁的画,多以一种渗透型方式作用于人的视觉和情绪,丝丝入扣,在缓慢温和的状态中让你体会到在作品中流荡着的温暖安详的气息。他正是用自己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挖掘平凡小事中不平凡的美,去触动每一颗沈醉在其画作中的心。
三杰之中,朱士杰对西画教学及传播贡献颇大。作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先行者,他对艺术的忠诚、信心和毅力是令了解他的人所折服的。朱士杰勤于创作,多画小品,讲究法度,调子深沈微妙。画面虽不惊心动魄,却经久耐看,有着深厚的学院教养,也与他谦和平淡、温文尔雅的气质非常贴近。他的油画题材以风景居多,本次春拍中亮相的作品《莽林朝阳》就极具代表性,青褐的枝干,交错的枝丫,层迭的枝叶,逸笔草草,中国文人散淡悠远的气质流动其间。作品朴实,细致,雅丽,不单单是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摹,也是在深刻感受中进行艺术概括,以景抒情的结晶。洋溢着画家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韵味意境独特。《莽林朝阳》技法上吸收古典主义的造型严格,重于结构,又吸收印象主义的用光技巧,富于色泽,画面细而不腻,美而不俗,可见画家艺术上的深厚功底。作品既严于形,又重于色,更深于情,此次献拍对收藏界之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而以水彩画见长的胡粹中,这次也有精彩作品亮相。
“沧浪三杰” 在中国艺坛德高望重。作为我国早期的西洋画家,他们的油画作品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载史册。“沧浪三杰”同时又是卓越的教育家,他们尽毕生精力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美术家,如今遍布海内外,可谓“春风桃李满天下”。近年来名家粉画与老油画广受关注,价格不断攀升。三杰的作品渊源极深,颇具革新意义,升值空间大,是市场最佳“原始股”。正如尼采所说:“人生短,艺术长”,他们留下的作品与业绩有如浩荡的沧浪水,源远流长,日久弥新。
且听“风”吟
——林风眠《裸女》赏析
◎杨 静
![]() |
林风眠,中国油画艺术的杰出开拓者,是一位专心创作探索的巨匠。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先生称林风眠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地道出了林风眠的艺术命运。林风眠以普罗米修斯的执着与勇敢,严肃、认真地研究西方现代美术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植根于传统却又异于传统,充满民族气息与民族特征的独特绘画风格。
裸女是林风眠笔下的主要意象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本次西泠春拍中献拍的《裸女》,是本场的一大亮点。林风眠笔下的裸女,姿势主要有两种:坐姿和躺姿。躺姿裸女构图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对角线式,从左上到右下,人物神情或落寞、或温婉、或膺扬,表达的是一种热烈和张扬的情欲表象背后,对无知己、念家人的深层失落;坐姿裸女多数是中轴线式,一膝着地、一膝上举,相对躺姿裸女的热烈和张扬,坐姿裸女显得含蓄和温婉。本幅作品曾收录于2001年7月《荣宝斋》封面,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物画现代卷(上)》。和同类以裸女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较,这件作品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本幅画面中的女子独作跪式。这种处理是林风眠画作中极其罕见的。画中女子长身而坐,双肩微侧,头略偏下,完全烙着中国古代诗歌里仕女沈静的气度和内敛的品性。女子轮廓以淡墨加入赭色线勾出,人体肌肤的光洁,躯体的圆润,都表现得很出色。背景似是窗帘,逆光有透明感,粗笔的跃动和紫绿对比的色调,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光感,也把主体人物衬得愈加娇艳。面部刻画纯属写意式,但还是表现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安详秀丽的韵度。皮肤染赭色,淡而匀,与背景中的翠绿色相衬,更暗示出画家歌颂青春的意图。整个画幅都以淡而有弹性、有速度的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出笔疾,落笔快,线条精准老辣,以闪电般的速度,在画面上留下惊心动魄的美,画家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扑面而来。从西画中广为吸收,驱遣笔端,以此类裸女图充实和丰富中国画的画面和表现力,无疑是林风眠大胆而成功的尝试。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 塞尚、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的画风;中国青瓷艺术典雅的韵致,清冽的色泽,光滑的线条;汗代画像石的古朴,动势和力量感,都悄悄走进了《裸女》画面而又不显痕迹,是东方与西方艺术真正的综合与融化。作品的韵律感和形式美既传达出了画家的情感,也传达出了对象的生命律动。
《裸女》丰腴健硕的肉体的勾填及其肢体动作的描画,也是别有深意的。裸女的神情似有所期待,其眼神又略略漂移似有所失望,似乎表达的是盼君过程中的情欲与理智的纠缠。画面笼罩着画家特有的艺术气质,一种诗意的孤独与寂寞感。一个艺术家在阅尽人间沧桑之后,仍然能在心底最深处保留着一片净土,并不断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品,惟林风眠也。林风眠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暗示,暗示过去,暗示将来,暗示表象背后的一切;林风眠创作的艺术情境,有明快、艳丽、热烈、清淡、幽深、忧郁、寂寞、孤独、活泼、宁静。唯独不变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像火一样充满激情,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所有爱他和爱他作品的我们。
历史的丰碑
——王文彬“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赏读
◎杨 静
油画收藏界一直存有这样一个观点:世界级的收藏机构,在对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关注中,最为重视的就是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代表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红色经典油画具有很高的美术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这类题材的经典藏品十分稀少,而且大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可以流通于市场的可谓少之又少。本次西泠春拍将满足广大藏家的心愿,隆重推出我国老一辈油画家王文彬的红色经典题材作品《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王文彬,中央美院教授,我国著名的油画家。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不幸的是入学一年后,他突患骨结核病,赖以作画的右手致残。但是王文彬没有放弃,决然改用左手画画,并把目光移向革命战争历史和群众劳动生活等红色题材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填补了近现代中国绘画创作中的一大空白。他的代表作品《夯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在当时产生过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社会反响。其中《夯歌》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此次春拍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是画家受中国自然博物馆邀请创作的六米多大型油画作品的完整原稿,一直由艺术家珍藏,时至今日才得以面向广大藏家。
欢呼涌动的人群,繁华氤氲的场景,王文彬在其红色经典题材画作《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生动细致地呈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与四海宾朋相会的欢欣场面。其盛赞祖国兴荣昌盛,展望世界和平蓝图之情溢于言表。全图色彩浓郁热烈,以毛主席为中心舒展构图,布局雅致饱满,主题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或振臂欢呼,或携花簇拥,场面热烈而温馨。人物个性鲜明独特,动作夸张有力,极具舞台张力及造型感。画家将油画的“点描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米点山水”技法溶于一体,用我国民间及古典艺术中装饰的色彩体系冲破“苏化”灰色调的框框,对画面造型运用块面结合,带有夸张的线条,使线的运动节奏,溶于民歌式的高昂旋律中,构图明快流畅表现如阳光那样亮丽,展现出一派豪迈而又抒情的民族气韵。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其满腔爱国主义情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赋予了此画作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文彬的作品中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神韵,形成他创作的突出特色。浓郁的历史感,形象的真实性,油画独特的表现魅力与英雄主义理想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其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