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醉作品《登鹳雀楼》、《江雪》,其作品并非对唐诗场景的简单图解,因此极具现代画的韵味。
唐诗和油画,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各自生长出来。此前似乎从来没有被相提并论过,现在有一位艺术家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前天下午在刘海粟美术馆,“李醉唐诗诗意油画暨写实作品回顾展”揭幕,展览中可以看到,李醉用现代油画色彩,如何去演绎中国唐诗。
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工程。唐诗本身的韵律,读来似乎就已经饱含色彩。而不同的颜色,本身也蕴含着情绪上的差别。为唐诗添上色彩,为色彩注下韵脚,这种尝试从实施层面上来说,是要准确把握唐诗的叙事主线和情境,并使用能够对应的色彩,将抽象的诗句还原为具象或意象化的图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还得有十分优秀的西方油画的绘画能力。李醉具备这些能力。这位被称为“中国古诗油画创始人”的艺术家,1965年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毕业以来,就一直从事油画创作及美术教学。
而20年来始终致力于唐诗油画探索的李醉,自幼就爱读古诗。且常会触景生“诗”,“悟透诗意之后,我一般要画十多幅草图,由实而虚,逐步简练,终至以最简约的笔触和色彩演绎古诗词内涵”。由于作品并非对唐诗场景的简单图解,因此他的作品极具现代画的韵味。
21幅唐诗诗意画均以写意为主。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式,给人宽广的想像空间。《静夜思》、《长恨歌》、《山行》、《寻隐者不遇》……这些名篇,虽然都属于唐诗,但由于风格、意境的不同,在进入绘画时也显得难度不一。因此,李醉的画面也就随之有繁有简,色彩或浓烈或素净,笔触或粗放或细腻。但色块、线条,依然保持着画家一贯的绚丽明快之特色,唯随着年岁增长,艺术成熟,其笔力愈健,着色愈大胆大气,已经完全摆脱了千百年来绘画与诗歌互相唱和时“图解”的窠臼。
李醉师承于吴大羽、周碧初等留法前辈,又崇敬颜文樑这样的中国色彩学科的开拓者。李醉的作品很难归类,要是一定要将这批作品,作一种风格上的定义的话,也许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印象派的痕迹更多一些。而就他本人而言,显然更向往能够自成一体。
同期展出的还有80多幅写实作品。其中也呈现出从完全的写实到逐渐印象派风格的转变。从这些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李醉那一代艺术家,在前苏联美术教育模式下训练出来的扎实功底。这些绘画技术的沉淀,才使得他后来诗意绘画的尝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