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个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有国外专家感叹:要理解世界经济发展之快,看看深圳就知道了。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前夕,本报记者应邀走进深圳采访,近距离地触摸和感受这座有梦想的城市。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试图找到这座年轻之城的动力引擎,试图去发现这座城市的成长之路。在众多引人入胜的题材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的崛起——这两个深圳快速发展的支撑点。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两大题材的关注,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是需要积淀的。几乎从零开始,深圳文化发展难度堪比“沙上造塔”。
可贵的是,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影响下,深圳人没有放弃对文化事业的努力。而今,这一口号已替换为:“创意就是金钱,创新就是生命”。在大芬油画村、东部华侨城等新兴城市地标的闪回中,创意和创新气息氤氲、浓郁。
华为老板任正非说,资源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深圳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说,我们如何去找到一种拉动发展的新动力?答案是文化。通过文化来重新设计我们国家的未来,而深圳应该说再次走在了全国前面。
自2004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保持20%的增速。2009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31亿元,占GDP比重达6.5%。
目前,在广东大举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之下,深圳把文化产业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意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龙头”。对比历史厚重、底蕴深邃的众多历史名城,30岁的深圳底气何在?
文化立市战略:
学中国之长世界之长创深圳之新
任何事业突飞猛进,都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为起点。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现在看来殊为关键。
同年,深圳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市之一。至此,深圳文化事业迅速跃进,城市的价值观念创造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形成丰润厚实的文化土壤,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大提升。
当地学者和专家一致在思索:深圳文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一座移民城市,30年到底积淀了什么?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要学中国之长世界之长创深圳之新。”的确,从“文化沙漠”到“文化龙头”,扬长避短是必由之路。
深圳文化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其多元化是主要特征。而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则有利于在多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城市主流文化”。
如何兑现目标?
深圳以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为支撑点。即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例:2004年,全市图书馆434座,拥有藏书800余万册;2009年,全市图书馆617座,总藏书1495.36万册。深圳还自发研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去年全市安装40个自助图书馆,服务读者50多万人次,被称为“永不关闭的书房”。
具体实施路径则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现代文化产业是一种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将科技、创意、商业模式等交融整合为一体。而今,“文化+科技”模式已经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活的形式、更广的受众得以传播。
作为这一模式的代表,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打造了一条“创、研、产、销”一体化文化科技产业链。在特种电影、数字动漫、文化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另外,腾讯QQ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讯商,并被批准为互联网出版单位,技术和实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化+旅游”也得以不断开拓,其杰作就是东部华侨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等。“文化+金融”让文化创意和金融资本完美对接,今年深圳文交所正式运营,金融机构500亿元授信打造“文化+金融”试验田。与此同时,深圳参与筹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将再次搭建一个大型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加速文化项目产业化。
对于深圳文化产业而言,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文博会,即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历经6年发展,文博会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博览、交易平台。像高交会一样,让中国和世界在深圳相遇。正是这一载体的成功,引领深圳文化产业立足全国、放眼全球,今年第六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088亿元,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达114亿元。
这不能不说是深圳人创造的一个奇迹!至此,“沙上造塔”已成现实。深圳人,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切皆有可能。
文化产业品牌:
增强文化原创和传播能力
“原创的就是最好的!”这是A8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晓松的最大感叹。现在公司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原创音乐平台,公司2000年成立,去年营业额已达7亿元。
或许,A8就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善于以一流的文化原创和文化传播能力来迅速构筑文化品牌,再以品牌影响力反推整个产业发展。以文艺精品创作为例。仅2009年,深圳就获得国际级奖55项、国家级奖256项。
再看大芬油画村的嬗变!这个城中村自1989年开始有画工进驻进行小规模的油画临摹,到现在已形成油画产业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年销售额已达4亿多元。现在的大芬村,不仅是油画村,还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看作画、装裱,是一种零距离的艺术体验游。今年,深圳以“大芬村”为案例参展上海世博会,讲述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对于其品牌力的构筑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深圳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这一事件可以看作是深圳文化产业品牌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至此,深圳进入经济和文化比翼齐飞的时期,并且在未来,文化产业将作为重要的增长极引领深圳进入更高的发展境界,赢得更多荣耀。
深圳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感喟: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而今,深圳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影视动漫制作从业人员近万名,每年为深圳创造约2亿元产值,形成了华强、迈瑞、飞亚达、三诺等知名品牌企业。
审视深圳文化产业的崛起,政府的政策保障值得肯定。2005年10月,深圳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由市财政从市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3亿元,支持资助文化产业重点门类、项目和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文件加以推动。
或许,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激励举措和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才使深圳文化企业自主创新、创意、创造的步伐更加坚定和从容。
文化印象:
“窗口”内化为城市特有气质
1987年深圳将特区精神归纳为:开拓、创新、献身。这对于概括深圳似乎还远远不够!围绕深圳文化性格,也有颇多表述:移民文化、新都市文化、新岭南文化等等。
记者认为作家格非的比喻较为恰当,即深圳是一种“窗口文化”。窗口既可以从外往里看也可以从里往外看,深圳的独特位置使之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开放性和多元性,是窗口文化最大的特点。
深圳东部华侨城是一个旅游综合体,也可说是一个“主题公园”,这里既有中国味十足的茶溪谷,更有来自异域的茵特拉根小镇,走进其中,中外古今交会,世界在这里浓缩。在记者看来,这就是深圳文化的一个倒影:一个里外互相审视的窗口。
30年的短暂岁月,走完了许多发达城市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深圳需要浓缩,需要选择,需要吸纳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最睿智的精华,而开启一扇窗户,恰是开放、交流、融汇的开始。
现在的深圳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主流文化元素:如创新、智慧以及力量。但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窗口”的使命并没有终结,在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开拓将是大势所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30年弹指一挥。深圳这个“春天的故事”仅仅是拉开了一个长篇的开头。她的精彩,因为文化意识的觉醒,伴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崛起,将在未来的30年乃至更长远的时空里更加值得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