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

水龙油画借道大芬销售

发布时间:2010-08-23 15:13:56  来源:互联网
        上世纪90年代,塘厦刚刚规划谋发展。水龙村还是一片荒凉未开发的平地,村民偶尔在地上种甘蔗、种木薯,“工厂”的影子还未出现在村民的眼里。

  黄柏容劝说画友,与其在深圳“漂着”画画,还不如在水龙村安定作画。事实上,黄柏容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当年画家的收入虽然不错,但是要在深圳买房、买地远远不足够,四处租借房子做画室,总缺乏一种归属感。而在水龙村却可以买一块地,并建成出租屋和画室。

  廉价的地价,成为招揽画家进村的“活招牌”。在黄柏容的倡议下,何平最早响应,1992年抢先在水龙村买地建起了一栋居民房。何平将画室设置在顶楼天台,其余几层楼用于出租解决温饱收入。1994年,何平举家迁入水龙村,潜心隐居作画。

  随后,黄通、李宗和等画家陆续从大芬搬到水龙村,并构成了水龙油画村的“骨架”。黄柏容告诉记者,水龙村聚集画家的高峰期,曾吸引了70多位画家“隐姓埋名”搞创作。其中,黄通就曾带着30多名徒弟居住在水龙村。

  如今,扎根在水龙村的职业画家就有26位。

  水龙油画借道大芬销售

  黄柏容到达画室时,黄通正在画架前踱步思考,他正在临摹一位已故的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一股浓烈的油画味飘荡在画室里。自从油画公司上了轨道后,黄通就一直寓居在这里潜心搞创作,就连业务也交给徒弟们打理。

  黄通是深圳大芬村著名画商黄江的弟子,在水龙村颇具影响力。在作画之余,他与黄柏容等几个画友经常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钓鱼,交流创作心得甚至共享油画订单的贸易资讯。

  黄柏容说,每隔一段时间,画友们则相约塘厦的大屏嶂森林公园、林村工业区、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龙背岭的古楼等地采风。

  这种写意的采风活动,并非画家聚集水龙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画家们相中水龙村,与深圳大芬村“地域狭小、租金高涨”有关。黄通直言不讳,在大芬村开画廊成本高,不是普通画家能承受的。

  大芬村天然形成的油画产业,自1999年始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后迅速发展起来。随后,当地一系列扶持画家的政策出台,一下子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人气旺了,大芬出名了,店铺租金自然水涨船高。2006年,大芬村一个二室一厅的铺位,由月租650元的房租上调至3000多元,随后引起其他铺面月租平均上涨至1000元。

  “租金一年一涨,支撑不了。”黄通说。从前些年开始,陆续有画家出走大芬,有的来到了水龙村,有的远迁江苏海安。

  黄通算了一笔账,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租金至少要1000元/月以上,再加上前租户的转让费、装修费、拿画成本等,没二三十万元的资金投入,画廊办不起来。“这个投资风险,对于年轻的画家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家都不敢轻易砸钱。”

  除了租金,大芬土地成为制约画商发展的一大难题。村内店铺租金上涨,周边土地又被商品房挤压着,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村子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用来建画厂。  

  另一方面,深圳高昂的生活费用,也是很多画家隐居水龙村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城市的喧嚣,隐居的画家们更喜欢乡村的宁静。黄通说,其实他们的心里更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创作环境和展示的平台。

  有数据统计,世界60%的油画出自深圳大芬油画村,产值最高时达到4.3亿元。基于在大芬村的人脉与资源,许多画家仍保留着从深圳接订单,在水龙村的画室里作画。他们的油画作品借道大芬,出口走入中国香港、美国、东南亚等市场。有的画家也取道大芬走内销市场,为一些酒店、企业、别墅作画。

  水龙村距离深圳大芬村23公里,往返一趟也仅需1个小时。因此,很大程度上,水龙村成了大芬村背后的油画“生产车间”和“仓库”,两个“村子”建起一种隐秘的油画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