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丹青 绝唱难响
发布时间:2010-06-28 10:06:35 来源:互联网
20多天前举办的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4年创作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竞得5712万元的“天价”;3个月前发布的《2010胡润艺术榜》中,吴冠中以2.2亿元的成交总额位居第二把交椅;有人统计,吴冠中画作总成交额高达17.8亿元。然而,吴冠中生前却用《我负丹青》作为自传的书名,自认为平生并没有画好画,绘画艺术本身的局限性也让他无法表达出内心更多类似于鲁迅“呐喊”般的情感。
“我还能活几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心里话,把心里的真话痛快地说出来。”吴冠中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诚如他在《我负丹青》序言第一句写道:“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削减都将被时间揭穿。”所以人们时常看见老先生的焦虑,为美术界的拜金主义,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心怀自责,并且力求变革。
“这是一个朴素的老头,常常穿着一双球鞋,一件咖啡色的夹克。每天睁开眼睛就知道画画。谈起艺术,老先生滔滔不绝,常常运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有时甚至手舞足蹈,把脚踢得老高,像个孩子一样。”曾为吴冠中撰写评传《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的美术评论家、资深艺术顾问石建邦回忆道。
得知吴冠中去世,与老先生有过十几年交情的文汇报退休记者、编辑周玉明在电话那头哽咽,半晌说道:“我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一位亲人去了。他可是我的精神偶像!我还记得老先生家中的模样,地面是这两年才铺上地板的,之前一直是水泥地,一排人造革沙发,扶手都快磨破了,书架用的是最简单也最耐用的钢制金属架。老先生对生活一点也不讲究,他常常穿儿子、孙子穿旧的鞋子,花几块钱到楼下的理发铺子去理发,但他在精神上的追求却是没有尽头的。”
在故乡画最好的画
被视为吴冠中作品最重要的收藏者——“玥宝斋”当家人郭庆祥评价道:“吴冠中的作品能够留住我的脚步。作品反映的内容再丰富,终究也离不开情感。而吴冠中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总能给我最深的感触。”
“感到油画山穷时换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临水尽时,便回头再爬油彩之坡。七十年代前基本走陆地,八十年代以水路为主,到九十年代,油画的分量又渐加重,水路陆路还得交替前进。水陆兼程,辛辛苦苦赶什么路,往哪里去?愿作品能诉说赶路人的苦难与欢乐!”吴冠中在为文汇报所撰散文《这情,万万断不得》中道尽自己几十年来的创作真谛,在油画与水墨领域往返耕耘,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而唯一不曾改变的便是缘于风筝不断线的思想感情。
郭庆祥坦言:“最欣赏吴冠中的品格,画品中的那股爱国精神。”他告诉记者,上世纪40年代末,吴冠中留法进修美术,当时校长看中他的才气用“法国籍”等优厚条件对其加以挽留,吴冠中却只对校长说了一句话:“好的艺术一定要根植本土,我觉得自己只有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才能画出最好的画。”
“你看,吴冠中始终在画祖国的山山水水、土地人民,故而他的作品才始终饱含真挚的感情。”郭庆祥说道,“清癯瘦削的吴冠中,是个搞起艺术来命都不顾的人。为了写生,他几乎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攀上一座座既高又陡的山崖,一直坚持到80多岁。”据吴冠中的老同学回忆,与他一同出去写生,他面对钟情的山水就舍不得放下笔来,常常连午饭也不吃。
画作成就上海情缘
吴冠中虽然长居北京,却对上海存有一份不可言说的情感。他曾经说道:“上海是座中西交融的城市,这与我的画风颇为类似。”事实上,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他,画风中也有着冥冥中注定的多优美而少强悍,多舒展而少厚重。
近年来,上海美术馆两度为吴冠中举办个人画展,一次是2005年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一次是2009年的“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据这两次画展的策展人江梅回忆:“去年吴老先生出席展览现场时,一向朴素低调的他特意穿上儿子给他买的红色夹克衫,尽管当时他偶染风寒,声音略带沙哑,可那股高兴劲儿溢于言表,他说自己生平第一次办这样大的展览。”
为人称颂的,更有吴冠中对上海美术馆的慷慨。2005年,他曾捐赠给上海美术馆3幅油画、3幅水墨画,2009年,他又拿出总计87幅油画、水墨画、素描写生作品以飨上海观众。
吴冠中曾对江梅说道:“我喜欢上海,我送给上海的都是毕生的精品。这下,上海美术馆拥有我最为完整的作品收藏了。”上海美术馆三楼的展厅里,至今还陈列着吴冠中的捐赠作品。“吴老先生的作品是上海美术馆的常设展,遗憾的是空间有限,近百幅珍品只能轮流展出。”江梅告诉记者,“好在这些画作能够续写先生的上海情缘。”
与文汇报“心心相印”
吴冠中与文汇报的渊源,已经不能仅仅用“老朋友”来形容了,而应该是“心心相印”。报告文学作家、本报“笔会”资深编辑周玉明记得老先生对她说过:“人像林中鸟,需要共鸣,你是我的知音,文汇报是我的知音。”
周玉明说,先生写了好文章总是第一时间寄给文汇报。新千年伊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吴冠中曾在文汇报“笔会”开辟《流逝手记》专栏,先后在本报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他的文章篇幅不长,看似信手拈来,却情如泉涌,趣味盎然。其中不少文章,像《“奖”与“养”》、《他和她》续篇、《话说美展的评选》等,曾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吴冠中的文章是真正堪称‘大家’的。”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感叹道,“这并非指文字上有多么圆熟,而是指其中蕴含的情思真正融入了生命的体验,有着独特的风骨。”
刘绪源忆及2006年10月文汇报“笔会”创刊60周年之际,时年87高龄的吴冠中亲赴会场道贺。一枚精美的藏书票,吴冠中生平唯一绘制的藏书票,由墨绿、鹅黄、紫罗兰三色勾勒出“笔会60年珍藏版”的字样,那是老先生送给文汇报的厚礼。据周玉明回忆,当时吴冠中为文汇报设计的藏书票有好几款,并且还在信中写道:“如果不满意,我可以重画。”
2008年1月文汇报70周年华诞到来前夕,周玉明收到了由老先生从北京快递给她的一幅墨宝。吴冠中大笔挥就“文汇汇文”四个大字,祝福文汇报汇集天下好文章。彼时,吴冠中坦言惜墨如金:“向我索画索字的各种各样庆典太多了,我十个手指头也来不及画,来不及写,一般不给人家题词作画。”不过,他也特别强调:“对文汇报是个例外。”
前不久,吴冠中还特意在文汇报撰文《民为贵》,寄语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希冀世博会为民造福:“博览会是献宝会,献出对人类最有价值之宝,献出让人民如何进一步走向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