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提香、丁托列托……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名作都享誉世界,但是,武汉市民这次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他们的世界一流艺术品。
本月17日,《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即将登陆湖北省博物馆。在中国巡展长达一年半,且一下子展出82幅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这在乌菲齐博物馆历史上前所未有。再到沈阳、长沙、北京转一圈后,这些油画将回到乌菲齐博物馆,以后可能再没有机会出馆了。
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之所以能给武汉人,还多亏了展览策划人、中意博联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康健。
82幅顶级油画即将到汉
以收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而享有盛誉的乌菲齐博物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宫内。它是世界最早一座美术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西方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德国皇家博物馆一起并称“欧洲四大博物馆”。
3月11日,该馆珍藏展开始了她的“中国之旅”。在上海展出的3个月里,82幅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让国人惊叹不已。康健说,目前上海观看展出人数已经突破30万人。
本月初,这批国宝级油画将从上海移师抵达中国巡展的第二站——武汉,这也是湖北省引进的规模最大的外展。
“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一定会去乌菲齐博物馆看展览。”康健说,博物馆珍藏着4500幅藏品,全面展现了从拜占廷风格、哥特艺术、文艺复兴早期、文艺复兴盛期直至20世纪的艺术发展的历史。馆内珍藏着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等世界顶级名家的真迹,成为佛罗伦萨的“一张名片”。
该馆珍藏此次“中国行”历时一年半,9月将到沈阳、长沙、北京展出。如此大规模的外展,在博物馆历史上还是首次。
此前,乌菲齐的油画只“走出国门”两次,分别在美国和西班牙。“这次到中国的作品几乎是那次的两倍。”康健说,意大利方这次选择在中国,正是考虑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一些画作在乌菲齐也看不到
为了此次“中国行”,乌菲齐博物馆馆长精心挑选出82幅作品,跨度将近500年的历史,囊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杰作,画派的作家。整个展览分为风景、静物和肖像三个部分。
《三博士来朝》、《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及鹌鹑》、《莱达与天鹅》,肖像画部分的尼科洛·卡萨那的《科西莫三世·德·梅迪奇肖像》等都是精彩看点,市民可欣赏到跨越五个多世纪的精湛艺术。
“这次展出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第一次对外展出,或许去意大利都看不到。”康健说,每年都会有很多人特意去参观乌菲齐博物馆,因为展出面积不大,能展出的精品非常有限。
“在乌菲齐博物馆门口,经常能见等待参观的人排长队。”康健说,淡季时也能排2-3个小时,旺季时要等四五个小时。“所以博物馆的外出展览的次数不得不减少。”
意大利方面全程紧盯展品
“乌菲齐博物馆对于外展非常慎重。对展出国家和场地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康健说,万一出现失误,损失将无法估量。
“展览两年前开始策划,考虑最多的则是,出境后何时能回来,中意两国在文化交流能取得哪些成果?”康健透露,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他正筹划将湖北的精品文物带出国门,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悠久文化。
康健还说了个小故事。在上海站开展前,乌菲齐博物馆馆长说“给我五分钟”,人们疑惑了半天,才知道,馆长即将启程到北京,临行前,他要对每幅油画告别。
据了解,82幅画将由集装箱汽车从上海运抵武汉,且一直保持恒温、恒湿状态。画展期间,安保工作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届时,意大利有关部门将全程紧盯,保证藏品安全。同时,中方也会有武警、保安等专业安保人员,场馆内也会设置红外等先进装备。
数次奔走 诚意感动意大利
如此珍贵的展览机会,为何能“花落武汉”?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康健与武汉的一段“情结”。
康健说,因为父亲生长在武汉,90岁的三姑如今也在武汉,他便从骨子里对武汉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他力推武汉成为此次巡展的一站。
康健说,早在两年前,乌菲齐博物馆就筹备中国之行,但具体选在哪几个城市,一直没有敲定。中国地域面积大,考虑到要顾及东西南北中部地区,一年前,在十几个考察的城市中,展方将“绣球”抛给了中部重要城市——武汉。
可是,这一消息回馈到意大利方面时却遭到了质疑。因为,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他们少有听说过“武汉”这座城市,对武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是一无所知。
今年2月,为了努力推动武汉进入巡展城市之列,康健第一次来到武汉,并拜见了他十多年未谋面的三姑——康健秋老人。
听他说打算在武汉办画展,老人连声称赞:“好啊,好啊,这么好的展览一定要到武汉来啊!”老人的一句鼓励,坚定了康健把展览带到武汉的决心。
可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都是装柜展出的,而油画则全是裸展,对温度、湿度、光线度的要求都非常高。为此,康健专程到省博物馆考察,从硬件设施到展览环境,一样都没落下。
为了加深两国和两馆之间的了解,康健和他的工作团队,将省博文物资料、视频图片等一大摞资料全部传到意大利,和乌菲齐博物馆交流,并来回几次从北京飞到武汉和湖北省博物馆探讨情况。数次连续奔波,和完备的资料、出色的硬件设施,使湖北省博物馆在众多考察对象中脱颖而出。最终,意大利方面相中了武汉。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康健来到他三姑家。“你一定要将展览办好啊。”康健秋老人说,等到展览开幕,她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这些名画。
◇花絮
一家人的武汉情结——无偿捐海光农圃
不光是康健,他的整个家以及亲戚都对武汉感情深厚。
康健秋老人,曾任武汉市人民政协党委,1996年7月,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她的丈夫周兹柏,在老武汉也是一个大家族。东湖听涛景区的苍柏园,正是周兹柏及其哥哥周苍柏代表的周氏家族捐赠给政府的。
1930年,为了让沉溺于鸦片、赌博的武汉市民有一个户外游乐、休闲的去处,银行家周苍柏在东湖之滨填沟铺土、筑路搭桥,创建了东湖风景区的前身——海光农圃,并于1949年无偿献给国家,后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为东湖风景区。
周苍柏带着女儿,从黎黄陂路转车坐船,乘上小划子第一次踏东湖时,满怀豪情地说:“这里将来会非常漂亮,要让所有的湖北人都来看看。”
每个星期天,周苍柏都去东湖。他花了一年时间种植了大量桂花、松柏、杉木等,还修了花园和苗圃。1931年,海光农圃对湖北人免费开放。
1938年武汉沦陷后,海光农圃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在此后的岁月里,园里的人文建筑都被损毁,但周苍柏先生栽种的树木大部分却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