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

坚持,裂变出大能量

发布时间:2010-06-02 10:13:25  来源:互联网

     5月13日至18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蕾率我市文化产业考察团,以第六届文博会为契机,赴“文化创意之都”深圳市及与运城同处内陆腹地、不占区位优势的“塞上明珠”银川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和交流。冷雨由沿海随行至塞上,思考自深圳相伴到银川。考察团成员顶风冒雨、拂沙拨泥,苦苦寻求河东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从今日起,本报分3期刊发随团记者采写的系列述评《深圳、银川文化产业考察启示录》,敬请关注。

艺术与市场在这里精准对接!才华与财富在这里和谐转换!
      这里是因文化而再生,进而创造了创业奇迹与财富传奇的大芬油画村。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拥有世界著名的“大芬油画”文化品牌,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下辖的这个曾经的村民小组、如今的城市社区,用自己清晰的履历,显示了“延续”的魅力,印证着“坚持”的能量。
      大芬村曾经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300多名原住民耕种着600亩土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特区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这里居住。但是,那个时期的大芬村,并没有找到适宜的发展道路,居民收入很低,环境也不好。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临摹和转销。由此,油画产业铺开了大芬村发展的锦绣画卷。
      此前在内地已转战多处的黄江给大芬村带来一支60多人的从业队伍,但面对当地遍地的芦苇、低矮潮湿的住所,只有20多人坚守下来。就是这20多人支撑起了大芬村文化产业最早的一片“绿荫”。随后,更多的画家、画工加入进来,使得大芬油画这株文化“产业之树”根深叶茂,并逐渐成长为连片的“森林”。
      自发成长壮大的大芬油画产业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自1998年起,市、区、街道开始对大芬村进行环境改造,并对油画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大芬油画品牌与大芬社区环境同步提升、相得益彰,大芬油画走向全国并在全世界叫响;昔日的城中村也“化蛹为蝶”,成为生机盎然的社区。
      有资料显示,大芬油画村目前有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近800家,居住在此的画家、画工有1万多人。大芬油画村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附带有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的经营,形成了辐射闽、粤、湘、赣及港澳地区的油画产业圈,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一朵奇葩。2008年,“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的5月,对大芬村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上海,世人瞩目的世博会上,以大芬村文化再生故事为案例的深圳馆吸引了无数人赞赏的目光;在深圳,大芬油画村美术馆前,第六届文博会分会场的大幕拉开。
      一个大芬村,之所以能搅热上海、深圳双城,辉映世博、文博两会,核心的一点在于——紧盯文化产业方向,把准市场心律脉象,20多年如一日坚守信念、持之以恒,一笔到底勾勒出这条绽放光芒的多彩射线,从无间断。
      伟大的作品通常靠坚持来完成。沐浴东南海风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如此,漫卷西北烟尘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同样如此!因为有这样一种可贵的坚持,中国电影从这里掠过荒凉走向世界!
      如果说大芬村的坚持,表现为对目标信念的守护与延展,那么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坚持,则更多地表现为思想认知的蓄势与累积。
      这座废弃的明清边防城堡,早在1961年冬就因为其悲壮的精神与不屈的气质,闯进了“右派分子”张贤亮的意识深层,融入他奔涌的血液中了。经过20年的沉淀,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堡子被张氏写进小说里,并屡次被举荐给影视界的大腕。《一个和八个》、《牧马人》、《黄河谣》、《红高粱》等经典影片都是从这里汲取了历史的沧桑和灵气,走向了世界,也为后来的“影视城”铺筑下最初的基石。
      1993年,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组建,张贤亮正式开始出卖这里的“荒凉”。受占有资料限制,我们未统计出这里究竟接纳过多少个影视剧组。但我们知道,在此拍摄的每一部影视作品都留给这里一段故事和佳话,都留下了丰富的景点与道具。就这样“一点一滴摸索着干”,就这样历经二三十年的挖掘、创造、积累,才成就了镇北堡如今巨大的“含金量”。
  “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一片荒凉有文化装点成奇观。”张贤亮先生这副浓缩了镇北堡前世今生的对联告诉我们,文化与创意正是变废为宝、化朽为奇的点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