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二年级首次下乡体验生活创作出《苗岭艳阳天》后,数十年来,黄菁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参加了数十次国内外画展。主要代表作有《有窗的风景-雷潭碧水》《有窗的风景-遇龙河边的早晨》《有窗的风景-漓江边》等。其中《苗山春》参加在京举办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展”,《临窗》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南方》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艺术展”,《秋天的童话》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海边》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有窗的风景》系列3幅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大树下》、《秋山》参加漓江画派赴法国巴黎5区左岸艺术空间“广西油画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黄菁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南宁举办个人作品展。
如今,黄箐无论是在画面的展开过程,还是对其过程中所具有的控制意识,大抵都到了随心所画、所画所成的地步。然而,即便是这样,他还是习惯认真地画小草图,一天下来便是一摞像模像样的纸本小稿,巴掌大的小纸片,人物、动态、环境、色调无不清晰可见,其可操作的程度,让人佩服。有了小稿,再移到画布去做进一步的发挥,顺利完成一幅画。可以说,他的每一张油画都是备而来的。
从黄菁近两年的作品中,可看到他新的认识期和追求成果。这批新作既与过去的画路有逻辑上的联系,又往前延伸探新,在境界上超越了过去。在他的新作中,喜欢将人体放在居室、海滩和海水这样的环境中,还有那种淡如水墨的漓江山水。
黄菁认为,绘画的乐趣在于实现感受到并希望重现的那些形状,把内心的和谐在画布上显现出来,这个显现的过程充满了奇妙的经历:兴奋与沮丧、自信和自卑相互交织,在必然和偶然、理智和直觉相叠加的情景中得以体现。越是事先想好的,越难真正实现,到后来往往与先前的构思相背离。在黄菁看来,绘画的有趣之处便在于随想的伸展引领思维与判断,往前走时,对技术的迷恋和理性的分析会使你偏离真实愿望。
跨领域、跨画种的借鉴和吸收,在当前美术界已是蔚然成风。黄菁一直从事油画创作,注重学习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平时也喜欢看中国的绘画作品,古代壁画深得黄菁的喜爱。
关于今后的打算,黄菁说,近期画得更多的是丙烯。丙烯的绘画效果介于水彩与油画之间,易于保存,还能与油画相结合,可覆盖可混合,能达到理想的质地与效果。今后,还将侧重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