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几位上海早期艺术家
陈抱一(1893——1945)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曾创办了中国最早研究西洋美术的团体东方画会。1911年入周湘开办的布景画传习所习画,与刘海粟同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此后多次赴日留学。1922年起,先后任职上海多所美术专科学校,后任中华艺术大学主任委员,1930年任上海艺专西画科主任。1936年,陈抱一与汪亚尘、潘玉良、朱屺瞻、徐悲鸿等人发起成立“默社”。抗战期间,陈抱一蛰居上海,1943年绘制《弘一法师像》入藏玉佛寺。 陈抱一先画受到欧洲后期印象派的影响,笔触大胆、收放自如,并带有日本浮世绘的风格与色彩。丰子恺先生曾经高度评价陈抱一的绘画成就。
关紫兰(1903——1986)
关紫兰是我国第一代女油画家,其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放,被称为中国闺秀油画家。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留学。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职业油画家,她的作品具有现代艺术倾向,作品深受日本油画界器重。1930年日本政府将关紫兰油画《水仙花》印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其作品也曾入选美国艺术研究会出版的《世界名画集》。她是中国新女性文艺运动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中国民初西洋美术的开拓者之一。2007年,上海王开照相馆发现一批珍贵老照片,引起轰动。其中一张关紫兰当年的照片,被误认为是阮玲玉像在报上发表。
唐蕴玉(1906——1967)
唐蕴玉是和潘玉良齐名的中国早期女画家。她早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1927年在沪举办“唐蕴玉洋画展”,1928年与王济远、江小鹣、朱屺瞻、李秋君、潘玉良等创立艺苑绘画研究所,同潘玉良等女性画家一起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东渡日本深造,作品曾入选东京展览会。1930年赴法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专攻油画。后游历欧洲诸国,研究欧洲各画派。其作品先后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及杜而利沙龙。归国后在上海多所美术学校执教西画。1946年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厅举行第二次个人西画展。其作品构图多变新颖,色彩淡泊而宁静。由于唐蕴玉晚年旅居美国,深居简出使得她在国内并不为人所熟知,上海大学研究中国早期油画的李超先生认为表示,唐蕴玉受到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表现主义的影响,并将中国画的手段融入油画创作,使中国画与西洋画艺术的表现互渗互融。发掘唐蕴玉就是发掘一个时代,这是唐蕴玉的魅力所在。
王济远(1893——1975)
祖籍安徽的王济远早年在江南画坛已声名大噪,他与张善孖、张大千、陈澄波及潘玉良等画家时相往来。1919年与画家汪亚尘等加入由刘海粟在沪创办的著名西画团体天马会。曾担任上海美专教授及绘画研究所主任等。1926年赴东京及巴黎考察美术,并于当地举办画展。1941年起定居美国,传授中国书画。晚年作品很少公开,1971年在美国史密斯桑宁博物馆安排下,与相交半世纪的画友张大千,各以作品15幅在该馆展出两年。王济远1973年将一百幅作品分赠台北历史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作品还获北京中国美术馆永久典藏。王济远曾为潘玉良举行题为“中国第一个女画家画展”个展。自此潘玉良声名不胫而走。
吴大羽 (1903——1988)
江苏宜兴人,中国杰出的油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绘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吴大羽1918年赴沪向张聿光画师习画。1920年任申报美术编辑。1922年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及雕塑。1927年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兼西画系主任。解放后任上海美专教授、上海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顾问等职。吴大羽是中国早期以色彩著称的新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林风眠称之为“非凡的色彩画家”。吴大羽早年受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等欧洲现代绘画影响,晚年又成为中国早期抽象艺术的孤独先驱。他曾培养和造就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批世界级的知名艺术家。
周碧初(1903——1995)
福建平和县人。周碧初先生是中国印象派油画的拓荒者之一。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曾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同窗好友,其作品《西湖》发表于英国专业刊物《画室》。1930年学成归国,先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任教授。嗣后曾侨居印度尼西亚多年,1959年自印尼回上海探亲,目睹新中国画坛欣欣向荣的景象,决意回国潜心创作。侨居印尼时,周碧初创作了不少极具个性的风景和静物画,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民族在印象派油画领域里的卓越成就,他的个画在南洋各地引起轰动,1954年受印尼总统苏加诺的接见,并收藏油画《言子墓》。1960年他任教于上海美专。学生中有魏景山、夏葆元、方世聪、万福堂、邱瑞敏等。周碧初先生留学法国,师从欧内斯特·洛朗,学成了印象派明朗的手笔,而在印尼的生活又将群岛的绚丽风情融入了笔触,类似“点彩派”的技法走向成熟。当他重回故土,中国情结又流露在他的笔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