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

“特区一村”揭示活力之源

发布时间:2010-4-30 10:19:24  来源:互联网
  以二线关外的一个城中村——大芬油画村作为深圳的“最佳城市实践”出战上海世博会,究竟是奇兵还是败笔?是无厘头还是有深意。

  身处场馆“丛林”的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总策展人孟岩昨天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这几天他陆续看了一些场馆,信心更足了,可以说深圳馆是最独特的。既吻合本届世博会大的语境,创意又非常突出。他也很庆幸采用了一种当代艺术+“适当”技术的表达手法。从目前情况来看,深圳馆以3000万元的投入,从城中村着手,以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段,巧妙而隐蔽地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品质,那就是开放、包容、创新和宽容。

 

  表现城市精神

  揭示活力之源

  深圳在世博会这样的大舞台上讲了一个“特区一村”的故事。那么,它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进而打动观众?孟岩认为,世博会作为人类科技和文化的最新展示窗口,几乎同步追踪和见证了城市化的沧海桑田。而深圳过去的30年已经成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最耀眼的城市实验。但是深圳的最大意义远不在此。

  “深圳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城市,她是一座现代中国精神的根据地,梦想的实验场。这一梦想承载着一个国家的集体梦想,她具有先天的开放、包容、果敢的城市气质。另一方面,她与外部世界的贴近又构筑了一个具有双重象征性的遥望与对视的窗口,她是一座永远打开的大门。”这位入选美国《建筑实录》年度全球十大设计先锋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孟岩,也是大芬美术馆的主设计师这么说道。

  “深圳展区以一个城中村——大芬村的再生故事为叙事主线,从选题角度到展示方式都试图摒弃大而全的‘成就展’式全景表述,同时避开宏大叙事和空洞说教式的宣传模式和语境。从微观叙事入手,以大芬村的演化和再生故事为出发点,展示一个年轻城市30年巨变所创造的奇迹背后的真实动力——人的故事,人的梦想和创造力,以及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未来想象。”作为深圳案例馆核心策展人之一的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策划建设办主任周红玫介绍道:“可以说,深圳案例馆在城市三十而立之年,凝缩了深圳的城市记忆,希望全世界的观众一起见证深圳城市化进程在此时此刻的真切画面,在再现一个个普通深圳人感人的梦想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展示他们的骄傲、自信和尊严。”

  建筑批评家史建也表示,深圳馆是唯一的,它没有像其他展馆一样讲述历史及未来,而是敢于面对现实,展现了空间和产业的真实。

  小小螺蛳壳里

  怎么来做道场

  位于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UBPA)B3-2展厅内部的深圳馆是世博会上最小的场馆之一,展区面积仅390平方米。但是策展团队最后将其变身为一个长43米、宽9米、高7米的大型剧场空间装置。这个剧场空间内藏乾坤,迂回曲折,光是上下楼梯就有数次,极尽螺蛳壳里做道场之能事。

  整个展厅空间从外部形象到内部空间构成丝丝入扣,形成高潮迭起的完整叙事结构和戏剧性体验。可以说,馆内空间与戏剧构建了一个经典叙事结构“三部曲(Trilogy)”。中国先锋戏剧鼻祖,同时也是深圳案例馆展览叙事总导演、深圳案例馆核心策展人之一的牟森向记者介绍:“观众进入展区的戏剧经验分成序曲(大芬丽莎、深圳创世纪),第一部曲(大芬制造)、第二部曲(大芬转型)和第三部曲(城市剧场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及尾曲等部分构成,而这几部曲的叙事载体又是由一系列空间装置作品组成。整个展览空间本身作为一个主作品,而在整体作品链条上有机附着很多相对独立又相互串联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展后又可单独参加其他重要的国际、国内展览。”

  观众按完整参观流线行进,将依次参观展馆一层二层共16个独立编号作品,共同组成展览空间叙事的三部曲。

  这16个作品分别是《大芬丽莎》观念油画装置、《城市橱窗》多媒体影像、《馆标释义》、《村城演义》动画小剧场、《村史档案》空间影像装置、《油画工场》油画影像装置、《大芬画家》摄影灯箱和油画实物、《全球产业》集装箱现成物装置+影像、《大芬美术馆》城市模型+多媒体光效、《再生盒》装置、《梦想盒》装置、《七彩浮云》雕塑、《深圳时间》多媒体影像、《深圳面孔》城市纪录片、《深圳细节》多媒体影像、《深圳记忆》文献档案装置、《寄往深圳的明信片》、《流彩》雕塑、《创意市集》以及《一次集体行为的背后》千人绘画表现主义影片。观众将经历一个从大尺度具震撼力的整体外观,到活跃跳动的多媒体互动城市信息矩阵,再到极密集强化个人体验的“村”中迷宫,最后到达宏阔的城市剧场主厅。从空间感受而言,观众经历由极密到极疏的空间转化,前后巨大对比产生豁然开朗的如史诗般的感受,戏剧体验由此达到高潮。

  几乎每个作品都颇耐人寻味。新生代动画设计师雷磊为深圳馆制作了《村城演义》动画片。他透露,“动画是整个深圳馆的序言部分,需要在短时间内以幽默、精彩的视觉语言吸引大家的注意,同时用浪漫的方式讲述深圳及大芬的发展。我在设计动画时,考虑到历史是多元化的,所以选择多屏幕表现方法,尽量以多视角、宏观地看待深圳。最后,我们将屏幕的数量确定为三个,三个屏幕内容的时而拆分与时而组合很有意思。”

  由一个个普通深圳人在工作中的眼神、面容、动作组成的真实感人的瞬间——《深圳面孔》,则通过记录深圳从清晨到夜幕一天的变化,从微观细节入手,以宏大场景取样,捕捉到在深圳这座年轻的超大城市机器背后涌动的动力源。“日复一日。深圳,一座大型国际城市在高速运转。影片试图去寻找城市后端真实的职业场景。影片主题是深圳在做,工作和劳动中的人是神圣的。这是一种城市力量和一份城市尊严。”牟森表示。

 

  

 

  展现深圳软实力及品牌

  的一次成功尝试和探索

  深圳馆的“动作”不仅仅在390平方米的场馆内,通过五大活动的策划,世博会深圳案例馆不止是一个展览,更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事件。

  事件一:今年1月28日举行的深圳馆外壁集体创作事件。这是“大芬丽莎”的来由。约300平方米的“巨幅油画+多媒体”互动装置,动员了全村500多名画师集体创作,每位作者均享有签名权,等于是号召大芬人人参加世博会使之从一个艺术事件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的文化事件。

  事件二:深圳大学的大芬村调研计划。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建立了大芬村文字及影像信息库。旨在推动深圳本土民众对大芬村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引导深圳未来主导群体对城中村艺术生产现实状况的深入思考和多维理解。

  事件三:“对流”大芬国际艺术展。大芬村大芬美术馆将作为本次世博会深圳展分展场。策展人为长期工作在深圳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杨勇和滕斐。基于对大芬村艺术的深入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Winnie Wong将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顾问。展览将通过不同章节来描述由深圳大芬村作为起点的国内外艺术家的奇妙艺术之旅。此次邀约他们再度创作或原物回展,本身也可被视作是一种“回家”的艺术事件。

  事件四:双城双现场互动。世博会召开期间恰逢深圳文博会召开,以“双城双展”模式吸引两地民众同一时间观展,同一活动双城互动参与。计划邀请大芬居民和世博观众进行艺术互动、大芬村村民画工互动访谈等活动,现场拍摄后通过影像传递实现双城双现场参与。让深圳观众参与上海世博会,也让世博会的国际观众认识深圳。

  事件五:“读村-画城”2010深圳-大芬国际壁画节。2007年投资建设的大芬美术馆由于后期种种管理困境,未能完全实现最初的与大芬村和周边社区共融设想。此次将邀请艺术家对大芬村从村到城的城市再生进行多层面的解读。并将这种对大芬油画村的解读、对年轻城市深圳的解读、对当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的解读通过壁画的形式,呈现在设计之都深圳的城市形象代表——大芬美术馆外墙壁,以此艺术事件触发大芬美术馆的社区再造功能。

  而一系列的展后衍生事件同样令人瞩目,包括后世博时期本土延展、展后纪录片展映、出版物发行等等。事实上,深圳馆的展览语言已经引起诸多关注和热议。从符合国际惯例的总策展人的遴选、确定,庞大策展团队的建立,一改通常展示成就式的展览语言而以当代艺术的手法和语境取而代之……显示了深圳在自身软实力的输出和城市品牌推广模式上有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深圳案例馆整体叙事从抛出”大芬丽莎“巨幅油画入手引发话题,掷出悬念,通过案例展示和整体艺术体验带领观众逐层剥开巨画背后的深层故事和内涵,最终触及油画背后人的故事、人的梦想、完成了从画到人的叙事经验;与此同时引领观众从“大芬村”——这幅巨画的产地进入了它的历史、现状空间场景、产业结构以及由村到城的升级和转型,进而把大芬画家作为无数普普通通来深圳创业寻梦的个体人的经验扩展到深圳人的面孔和深圳这座城市的使命及文化内涵,完成从村到城空间的拓展与精神的提升,最终通过文献档案装置,回答深圳30年发展的动力源何在,并向未来30年发问和提出期许。深圳案例馆展示这座今年正值三十而立的年轻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她对自身城市问题的切入点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梦想,超越技术崇拜和视觉盛宴转而关注民生话题,这是一座城市成熟的标志,它希望给世博会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周红玫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