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

生活主张:双城生活的油画时空解读

发布时间:2010-04-12 09:45:46  来源:互联网
        我们为什么向往另一座城市?

  “要读懂一个人,需要把握他的灵魂”,同样,要读懂一座城市也需要把握其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文化生命的综合体,个性产生差异也产生美感,几乎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并且因为这个故事而与众不同。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审读他城之魅,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我们为什么能双城生活?

  从物理层面来看,城市的空间距离依然存在,但时间距离却在飞速缩短,时空的转换,让双城生活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天津和北京的时间链条,已经短于1个小时,而在不久的未来,通过1~8小时城市圈的高铁网络,居住的可选择余地极度扩张。

  而从心理距离来看,双城生活是对高房价枷锁的一种反叛。与其被动地被沉重的贷款桎梏在某一座乏味的城市,何不主动跳出,以更自由的方式收获人生的完满。

  2010年最流行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表述,而在英语中却是对仗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直译就是“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形容词的比较级,蕴含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而我们的双城生活,也在这种新陈代谢、不断成长中,生生不息。

  李朋

  199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1998年至2004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综艺大观》等节目的舞台设计,其间多次担任各地方台春晚的舞台设计;

  2000年,组建 music2000摇滚乐队,任主唱兼词曲创作,在青岛国际啤酒节演出取得成功;

  200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助理;

  2003年,担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歌唱会舞台设计;

  2004年至2006年,加入挪威维斯公司,担任中国地区首席设计师,与美国设计师一起完成2006年央视体育频道世界杯的整体包装设计;

  2006年至2008年,担任德国欧特垭公司艺术总监,参与冯小刚电影《集结号》的幕后纪录片拍摄;

  2007年,重拾画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油画创作中;

  2008年,举办“观象山李朋”个人油画作品展;

  2009年,携画作参加第二届国际版权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版画群展等系列展览。

  李朋?双城生活的艺术情怀

  在我这样的艺术白痴看来,艺术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头发长的,一种是头发少的。李朋无疑属于后者。不过他特别强调,“曾经我也是头发长的那种。”

  发型的改变,也暗合了这个36岁的青岛男人性格和人生态度的转变。1998年,李朋从中戏毕业后,一门心思地扑在舞台设计上,从地方台到中央台,从小剧场到人民大会堂,他四处施展着自己的专业技能,硬是闯出一片天地,年轻气盛的他甚至还组建过摇滚乐队,并出任主唱兼词曲创作;然而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李朋突然意识到不应该把画画丢掉,于是开始学会安静,专心用画笔表达着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如今我所认识的李朋,很难再见到一名艺术工作者惯有的桀骜,相反的,他处处透露着谦逊。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个人介绍,就连在注解得意之作《世界之鱼》时,都会微笑着说:“其实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同,主题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近几年,李朋基本上每年有10个月在北京度过,两个月在青岛度过,“双城生活”带给他的印记是显而易见的,青岛的殖民文化和北京的传统文化在大脑中相互融合,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最终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他的很多画作都以青岛为蓝本,可大部分画展都在北京举办;在《世界之鱼》里,包含了伊斯兰教、道教、天主基督教、佛教、犹太教这世界五大宗教的符号。这幅画创作于北京,却又和青岛息息相关,因为青岛是个宗教融合现象非常明显的地方,李朋曾经的居所,不出方圆两公里,就能找到所有这些宗教的庙宇或教堂;从《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还有,还可以看见一点点》和《我们的天空啊》这两幅画作里,又能读出他对后工业时代城市的批判,它们的灵感,又很明显来自于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北京……

  按照李朋自己的话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又割舍不下北京的一方天地,所以他偶尔也会感到困惑,“19岁离开青岛,从那以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京,再过两年,如果我38岁时还是现在的这个状态,那也就是说,我在北京的时间将超过日思夜想的故乡青岛,那么,北京是不是也就是我的故乡了呢?”

  李朋

  该如何称呼您呢,画家、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您的工作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

  李朋:在中戏上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舞台美术设计,课程里自然也包含了绘画和设计。毕业之后,我一直做的都是舞台美术设计的工作,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突然意识到不应该把画画丢掉,所以又拿起了画笔。这三个头衔里头,叫“艺术家”我当然是最愉快的了。当然,我的工作其实都是和美术相关的。

  我看了您的部分作品,一是觉得它们都给人概念化的印象,二是作品中似乎很强调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对工业的批判,您怎么定义自己的风格?

  李朋:没错,我的画可以说都是很概念化的,因为受过很多年的学院派美术教育,所以从那时开始就很注重基础和技巧的训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绘画的本意越来越感兴趣。我个人觉得应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人生态度,特别是对当代社会现实和生活形态更应该多多关注,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一些题材,比如《向左游的鱼》《世界的鱼》和《小熊》系列。

  那么,在您看来,“城市”的概念是什么?

  李朋: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够让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集群,是文明不断进步的堡垒。

  北京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在您的生活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朋:从北京到青岛,从青岛到北京,这是我多年以来的生活状态,我相信和我类似的人为数不少。我的家乡在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说的就是那儿。对我来说,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青岛都比北京强多了,但青岛也有致命伤,那就是搞不了文化。自从上大学来到北京,亲身经过了若干次沙尘暴的洗礼,坦白地说,我对北京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能找到一丝归属感。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嘴上再说北京的种种不好,实际上我的人际关系都在这里,比兄弟还亲密的朋友也都在这里,真是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喧嚣的“尘市”了。

  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有两个不同的家,这样的“双城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朋:我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到青岛小住一段日子,看看大海、吃吃海鲜,跟老朋友喝喝啤酒。但是通常的情况是,北京朋友的一个电话,就又把我勾回来了。回头想想,十年前若是想回趟青岛,绿皮火车要晃晃悠悠十几个小时,那时真的还能触发一些距离上的感慨;如今的动车把这种原本应该很细腻的感情大大地提速了,两个城市的距离也就是“眯一会儿”,感慨没有了,但可以在同一天享受都市和海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乐趣。

  抛开感情因素,您觉得北京和青岛有什么区别?

  李朋:两个城市的区别非常大,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精英荟萃的地方,大家都在高度的竞争里努力追求各自的梦想,争先恐后,谁也不愿意跟在后面吃土。而青岛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舒适度,相比之下,青岛的生活压力比北京要小很多。不过最近两年,青岛也在往都市化的方向发展,大片的老城区拆迁改造,原来的小生活状态被大都市的规划蓝图冲击得荡然无存,我想这也是青岛人面临的新的压力。

  这两个城市会对您的工作或者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吗?

  李朋:影响不小,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青岛很具象,充满想象力;北京则很概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你肯深入挖掘,总有些新的发现,很有回味,很有嚼头。中国幅员辽阔,北京和青岛的距离其实算不上什么,但是青岛那种带有殖民文化色彩的特殊性和北京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一定会诞生出很多新鲜滋味,我想这种状况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城市之间。

  除了北京和青岛,您还对哪个城市印象深刻?

  李朋:西安。那里有着比北京更加浓郁的中华文明气息,但是那里的人却过着比青岛更加惬意舒缓的生活,从一碗羊肉泡馍就能够体会到盛世古都的前世今生。

  双城模式下的生活归宿

  幸好,我们还有这样的城市

  于远

  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十多年前投身创业大潮,至今没有上岸。之所以“被迫”滞留青岛,一是因为晕所有的交通工具,二是存在严重的偏食现象——唯海鲜来者不拒。

  五六年前,北京的房价还是非天文数字。多少人为了安身立命的愿景,闷着头往前冲,等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发现房价已经升天了,自己却仍旧没有半点金身与光环。乐观地看,这或许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提前进入一生之中的思考季节,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考虑尝试一种和成功人士更加接近的“双城模式”,即使目的并不相同,但能够从城市中体会到的生活趣味是相同的。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座城市:版图不是很大,结构不是很稀疏,商务区与生活区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有高楼大厦,但也保留了足够多的有生命和文化的老房子,可以坐在某个地方晒太阳,也可以随时尝到很地道的街边小吃,也许还有点山,或者海,还有一些与你趣味相投的有生活态度的人。如果大都市的甚嚣尘上让人疲惫,幸好,我们还有这样的城市。

  如果,清蒸是对一只鸡的最高礼遇,那么,选择在这样的城市平淡惬意地生活一段日子,从心底里感受它们的各种小美好,是我们对自己的最高礼遇。

  青岛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网络小说里常有主人公到青岛度假的桥段,所以难免也把这儿的美丽描绘一番,然而碧海、蓝天、青山、绿树、美女……我身在其中地生活了这么多年,享受着这座城市的一切美好,都仿佛理所应当。只有走出去看看,才觉得青岛确实是个宜居的地方,倍感珍惜。

  比起同为沿海城市的大连,青岛的规划似乎不那么好,越是靠近海边,楼就盖得越高。但是青岛的沙滩要比大连舒服得多,躺在绵软的沙子上晒太阳,是这座城市特有的福利。也正因为如此,一到夏天,海水浴场便人满为患。为了分流人潮,青岛近郊的特色度假项目也渐渐丰富,崂山的樱桃节、红岛的蛤蜊节、大泽山的葡萄节、田横岛的祭海节,都是乐趣所在。

  因为跟韩国只有1个小时的航程,在青岛工作和定居的韩国人很多,很多超市可以看见韩国食品专柜,很多餐馆等公共场合都有中韩双语标识。其实,韩国对青岛的影响并不大,也许是因为对外来文化有着足够多的了解和包容,青岛并没有盲目的哈韩族,大多数韩国人也很尊崇中国文化,比如我的韩国邻居,因为无意中帮了她一个小忙,便会常常做些韩国特色的小食品送给我,比外面卖的要正宗许多。

  比起很多大城市,青岛的夜生活非常“贫瘠”。晚上9点以后,街道上便鲜有人和车,本地居民大多不知道青岛的酒吧街在什么地方,即使是年轻人,平常凑在一起,也更爱去运动。最近听说,讨论了快20年的青岛地铁就要开建了,我突然想起,其实很久以前,青岛就有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然而对于青岛人来说,并不希望自己居住在另一个上海或者北京,那种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青岛的山水风情格格不入,我们更喜欢小小的、半天之内可以走遍大半个市中心的青岛。正如一句老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呆惯了青岛的人,很难适应另一个城市的生活,也很难适应另一种状态的青岛。

  夏天的傍晚,穿一双拖鞋,在近家的小店,拿一专用塑料袋,装回新鲜的散装啤酒,这样待遇,恐怕也只有在青岛可以享受到吧。顺便说一句,4月到8月,青岛的嘎啦(方言,即蛤蜊)正是最肥美的时候,各位不妨亲身来感受一下青岛和青岛的美味。

  蒋瞰

  杭州女子,在厦门居住七年之久。文字中人,媒体中人,偶尔文艺,但大部分时间很现实,凡事一经认定的一刻,必得血溅七尺,最爱厦门就是其一。

  厦门 褪去浮华的完美栖居地



  在厦门,我认识一位退休老教师,她和阿姨住在半山腰的房子里,两人交流都是用英语。房子外面有一个漂亮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植物,茂盛而好看,从房子里走出去,需要先走下花木扶疏的楼梯。在厦门,我也曾住过一幢两层楼的别墅庭院,海蓝色的墙壁,小碎花窗帘,维多利亚风格的吊灯,小阳台可以望到楼下的花园,过道精致得可以用来拍艺术照,斜靠在窗棂格子是我能想到最美的姿势。

  但是,对于厦门这座城市,我最想说的不是那种细腻得近乎做作的生活状态,也不是“小资和文艺青年的天堂”或者“时间是用来消费的”,而是它的最生活的一面。

  当我一次次地穿着及踝的亚麻长裙,踩着帆布鞋,走在厦门的街边,总会有数不清的关于生活的念头冒出来。我喜欢这样的场景:早上七点半,熟门熟路地经过福州路、龙头路,找到“黄则和”花生汤,喝上一杯,然后继续上路;再到内厝沃、笔山路,红砖楼群,雕梁画栋;从充满市井气息的弄堂里穿进去,突然又渐渐安静……在某条有坡度的巷子里,在新与旧的夹击中拾级而上,在曲径中发现不知如何取舍,然后便会不由自主想做得优雅些,比如凝视远方,比如深沉思考,比如作叩门状。

  厦门就是这样一座温情的、儒雅的、宁静的城市,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想到邓丽君的那首《小城故事》。它有清晰的城市脉络,市政设施非常完善,街道区划有条不紊,路面上的整洁程度让人感到舒服;它有鲜明的建筑风格,住宅的样式不会千篇一律,尽管城区很小,却像一件工艺品,美轮美奂,让人称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够让人接受的生活开销,让厦门在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中绝对可以占有重要的一席。

  如果你想长居于厦门,有件事必须要有心理准备。长久在厦门生活,人很容易就会变得懒散,因为厦门人太喜欢在和风细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自得其乐地享用着岛居生活带来的各种快乐,以至于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慢了——书店、酒吧、咖啡馆,各种各样的休闲和娱乐时刻都在摧残着人的斗志与激情。在厦门,懒一点、慢一点,永远都是对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对不思进取的我而言,却早已成为一个褪去浮华的完美栖居地。 

  奇筠

  如假包换的北方人,只因为若干年前到重庆读书,自此便留下。喜爱穿梭于大重庆的各个角落,欣赏重庆人火辣耿直的性格,言辞间总会夹杂着半土不洋的重庆话。

  重庆 繁华与朴实相间

  住惯了江南平原的人,也许很难想象长江在千山万壑中穿行的样子。重庆的江水,不宽阔,却很长,蜿蜒流淌着,让人不禁猜想,这些江水曾流经哪些美不胜收的风景,遇见过哪些惊鸿一瞥的故事。这些江水,满载着风景和故事,排着队、吼着号子,穿过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带,奔流不止,向东而去。

  夜重庆是最有味道的,很多初到重庆的人,最先被重庆的夜景迷住:高高低低的楼宇依据地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像一个个安静的温暖的火柴盒子,江面倒映着光怪陆离的霓虹,被江水扯成长短不一的花绸布;远处则是山的黑影,不时还会传来一两声轮船的汽笛,让人仿若置身摇篮之中。

  然而无论江水或者夜景,都不是重庆最美好之处,繁华与朴实相间,才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奇迹。重庆是一个热情与冷静、张扬与低调的综合体,经常可见华丽的大厦旁边延伸出一条狭窄的小石阶,沿着石阶走下去,便能找到存在了上百年的原始生活建筑与生活场景。十八梯便是一个经典,偶来重庆的人也许不会注意到,在解放碑繁华街区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石梯,石梯这头的人享受着瑰丽的都市生活,石梯的那头,却是繁华背后的重庆市井生活。在那里,茶馆里的人们打着麻将、下着象棋,偶尔笑声四起;狭窄的巷道两边,错落着小理发店、小菜市场,所有人都遵循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步调,仿佛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当然,提到重庆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提到“辣”。遍布全城的火锅店,一年四季的烧烤摊、串串香、麻辣小面、酸辣粉……各色美味让人垂涎欲滴,尤其到了夏天的夜晚,约上三五个好友去江边小聚,吃着喷香的尖椒鸡、万州烤鱼,喝着沁凉的啤酒,吹着清冽的江风,生活恐怕也只有这么安逸了。同样够辣的,还有重庆的妹子,一律的身材娇小可人,一律的皮肤吹弹可破,一律的打扮性感入时,当然也包括一律的辣脾气……很多人都说,重庆是全国美女最多的城市,所以不难想象,在重庆生活的男人,大概会更长寿一点吧。

  王凤珣

  杂志编辑,健身狂人,即将奔“三张儿”。生于天津,长于天津,中途曾离开六年生活在别处,因此常以“伪天津人”自居,好在天津话还保持在专八水准。其实是很贫的一个人,只不过总是绷着。

  天津 这不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城市

  如果你在早晨七八点钟走进天津市区的某个小区内,就会看到一派热闹的景象。活跃在这个时刻的人们大致分为四组:一组在遛狗,一组在买早点,一组在晨练,一组在上班。细看下来,居民之间的关联颇有津门趣味。

  悠闲遛狗的人彼此全都认识,并且能准确地叫出每家宠物狗的名字,甚至知道这只小狗前几天去哪儿看了病,那只小狗洗澡美容花了多少钱。买早点小组通常显得很忙碌,拎着两三只兜着煎饼果子和大饼卷圈的塑料袋匆匆经过,如果有谁手里拎的早点比较多,很可能是帮别人带了一份儿——他们彼此熟悉地知道对方不喜欢在煎饼里放哪些小料。晨练组尽管动作大,但神情最为淡定,结伴在小区的健身器械上拉伸筋骨,继续谈论着他们前一天没谈完的某种保健方法。上班组则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是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组人,只在心里记下谁谁谁住几楼,而不过多地将交流的欲望挂在脸上。四组人虽然各自忙活,但另外三组最近的动态他们基本都知道,这很像80年代住集体宿舍的情景,没有谁跟谁是不认识的。

  在天津很少有邻里间的疏离,因为天津人有两个特点:爱回家和好聊天。天津人的恋家情结体现在按时回家上,下班回家买菜做饭是天津人的习惯。至于出了名的“贫嘴”特色,在生活上的体现形式就是喜好聊天,从不认识聊到认识,从认识再聊到熟识,天津人就是喜欢“搭各搭各”(和亲朋以外的人闲聊)。

  通过好“搭各”的习惯,可以将天津人的工作强度猜个八九不离十:至少没有频繁的长时间的加班,至少没有什么工作需要带回家做,至少忙了一天之后人的精神还是比较愉快的。大部分天津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过日子”:男人打拼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倦鸟归巢,而不是永远跟工作和人民币较劲。比起在办公室里挥汗如雨,天津女人则更愿意对着厨房里的灶具加班。

  夏沫

  北京人,2005年因为工作的缘故,离开家乡去往杭州,一住就是三年。回想当初,她始终觉得,旅居杭州的日子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杭州 建设在如画的风景之中

  经常出门旅行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山水风光总是各不相同,但是由于规划和建设的雷同,很多城市都大同小异。而杭州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座城市的整体都是建设在如画的风景之中的。我在杭州居住的地方,离西湖步行也只有20分钟。西湖很大,杭州的年轻人喜欢搞一种暴走聚会叫做“毅行”,就是绕着西湖走一圈,从清晨出发,马不停蹄地下来,大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我没有参加过“毅行”,通常只是和朋友随便挑一段来走,因为西湖的沿岸是由不同的园林设计师设计而成的,所以走哪一部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最喜欢曲院风荷到杨公堤的那一段,在这里,可以躲开熙熙攘攘的游客,加入到生活于此的人中间,分享西湖恬静细腻的一面,感受杭州人的闲散生活。

  和很多守着美景长大的城市居民一样,杭州本地人对西湖抱着一种熟视无睹的态度,特别是年轻人。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认为杭州非常适合旅居的原因之一 ——很多城市因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因此让最美好的风光遭遇到大举的入侵,到处都充斥着旅行团和旅游车,却把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无形地驱逐了。然而杭州却不同,它给杭州人留下了很多享受这片美好山水的空间。每逢周末,游客们不去的地方,就有很多本地的年轻人在烧烤或打球;一对对情侣悠闲地手牵手散步;老人家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湖边和山间的青年旅社住的都不是游客,而是参加聚会的本地人。我想,这就是杭州人都热爱杭州,不愿离开它的原因吧。

  杭州最大的优点,在于现代和自然的融合。在中国,很多城市追求现代化,这种过度的追求,把老旧的东西一味的拆解掉,反倒丧失了这个城市最初最动人的底色;而另一些城市,保留了底色,却又因为经济的不发达,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杭州却在这两方面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是适合旅行的,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旅居,杭州在我的心目中,可以算是中国最适合旅居的城市,没有之一。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像个旅行者那样,抱着很强的目的,一站一站走马观花,也可以像土生土长的居民那样对如诗如画的风景置若罔闻,但只有跟这座城市保持着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 

  自由职业者,游民。出生于黄土高原的宁夏,却一路向南,寻找心目中理想的栖身之所,纵贯全国后,最终选择在海口这座琼岛北缘充满热带风情的城市落脚。

  海口 面对生活的热情和随性

  对于北方人,海口也许是个过于温柔的地方,和暖的海风拂过,厚重的椰林轻轻地摇曳,一切都仿佛慢镜头一般,就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享受着极其缓慢的生活节奏。在北方,早晨五六点钟,街道上的早餐店就已经忙活起来,而在海口,五六点钟正是人们做美梦的时间,等到八点以后,沿街的商铺才陆陆续续地开张,店主们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推开自家的卷帘门……学生们下课也不急着回家,光着膀子、赤着脚,在沙滩上踢一两个小时足球,然后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这里的大人也像孩子一样快乐。如果要选出全中国最适合散步的城市,海口必居其一。生活在海口,你的视野总是很难脱离绿色,街道两旁种着密密麻麻的椰树和五彩斑斓的花丛,大大小小的公园遍布市区,随时都能见到老人拉着老伴儿、大人拉着小孩、丈夫拉着妻子,踱着同样缓慢的步伐。在131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试想一下,某个黄昏,你沐浴着慵懒的海风,和家人或好友在沙滩上闲庭信步,妩媚的夕阳让你惬意地眯起双眼,回首一望又是满眼挺拔秀气的椰林倩影,怎能不心旷神怡。

  顺便说一句,水果也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我经常质疑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果这里都有,不过海口的水果确实琳琅满目,水果店也四处可见。渴了,花上一两块钱就能买点菠萝或者甘蔗或者香蕉……便宜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这份悠闲和安逸,即使在强调生活品质的欧洲也难得一见,更何况,海口还有独一无二的热带风情。

  东霖

  生得一副北方汉子的面皮,却又忍不住细密的心思,全因为骨子里是半个苏州人,人生的前半段也刚好有一半是在苏州度过的,如今北漂,却放不下苏州的园林和朱洪兴的焖蹄面。

  苏州 最是那软语吴侬

  至于苏州人的生活,从苏州园林的起名艺术中便可窥知一二。拙政园、留园、网师园、退思园、藕园、沧浪亭……这些园林曾经的主人,都是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当世学者或名爵,但最终都选择急流勇退,在远离皇权、风光旖旎的苏州过着隐匿的生活,颇有些看破红尘的意味。从这些园林的名字中,能够看出园林主人对于主流社会的逃避,但更多的是对于世俗的不屑,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极致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反映在现代苏州人的身上,就是一份恬淡、闲适、处变不惊,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情趣,正是亢奋的大都市人所缺少的,和近在咫尺的上海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苏州,很难找到一个“强调生活品质和生活趣味的人”,因为无需强调,这里随处可见生活的各种小美好。在郊区的周庄、甪直、木渎、同里,古镇居民在游客的包围中依旧哼唱着江南小调、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精致生活;在金鸡湖畔、新区园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路精英汇集于此、享受科技和人性的现代化生活;而在老城腹地,苏州人坚持着一种“雅集”般的生活状态——纵览苏州的历史,江南地区几千年的风调雨顺,让苏州人能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各种形而上的事业,比如读书、比如刺绣,即便是现在,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也多少都透着些学究气,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总要找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怡园之类地方呆上半天,听一曲评弹,品一壶碧螺春。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事实确是如此。

  一个繁体“苏”字,早就融入了苏州女人的骨子里,也融入了苏州这座城市,让人忍不住“富贵风流”的遐想。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来到苏州,也都会变得温和而又优雅。

  LINK

  双城模式下的地产投资

  2009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出台的日子,令各方大跌眼镜的是,2010年春节,好的酒店实际入住率仅维持在七成左右。大量预订的酒店房间空置,人们对于春节扎堆海南随着国际旅游岛日渐频繁的曝光度而心有余悸。

  与度假酒店的冷遇相比,众所周知的,海南地产投资的火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对于稀缺的休闲资源,“占有”或许是比“玩赏”更受欢迎的方式。这种“占有”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旅游地产,作为人们阶段性的栖息场所;第二个阶段是休闲地产,不仅拥有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个可以长期生活的居住方式和商务环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甚至事业与生活可以兼顾的生活方式。

  2009年底,海南鲁能城率领旗下四个项目进京,表示要打造海南“第一休闲地产”。无独有偶,广州南方香江集团2007年进入北方地区,在距北京东南约100公里处,打造了一个世界级休闲养生水城——锦绣香江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了。

  南北两大地产巨头,一个代表南派房地产的开发理念,北上到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拥有北方最大温泉资源的宝坻温泉城,打造世界级的休闲地产大盘;一个是北方开发商南下海南岛,利用当地热带资源,运作“鲁能休闲城”。一南一北的运作,虽然开发模式大相径庭,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预示着中国全民“休闲地产”的时代已经到来。

  广州南方香江集团在北方缔造的“休闲地产”是以“在家度假”的理念,依托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打造城市休闲第一居所的概念。该项目位于潮白河和青龙湾水库两大水系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周边不仅拥有华北区域最大的温泉资源和最大面积的湿地公园,具有华北区域罕见的自然生态圈。同时,区域范围内有天津财经大学等大学城,还有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温泉池、五星酒店等等商务休闲配套,未来规划还有亚洲最大室内温泉SPA馆等等。海南鲁能城是依托海南特有的热带资源,创造旅游度假的休闲生活方式,虽然2010年春节海南旅游“遇冷”,但鲁能旗下的4个项目销售却异常地火爆。

  如果说南方“鲁能休闲模式”是为了将人们度假时间拉长,而北方的“香江休闲模式”更是让人们眼前一亮,实现了“在家度假”的顶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