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 抽象 | 植物 | 花卉 | 动物 | 人物 | 风景 | 天空
关键字:
购物车商品(0)
  
名画欣赏
装饰画油画-向日葵
装饰画国画-小桥流水
装饰画油画-昙花一现
装饰画油画-万紫千红
装饰画推荐

我们需要“生活在别处”的意境?

发布时间:2010-04-09 09:50:52  来源:互联网
        米兰-昆德兰想表达的“生活在别处”的境界,在现今的社会真的是一种享受吗?从物理层面来看,城市的空间距离依然存在,但时间距离却在飞速缩短,时空的转换,让双城生活具备了现实的基础。而从心理距离来看,双城生活是对高房价枷锁的一种反叛。与其被动地被沉重的贷款桎梏在某一座乏味的城市,何不主动跳出,以更自由的方式收获人生的完满。 

  我们为什么向往另一座城市?

  “要读懂一个人,需要把握他的灵魂”,同样,要读懂一座城市也需要把握其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文化生命的综合体,个性产生差异也产生美感,几乎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并且因为这个故事而与众不同。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审读他城之魅,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我们为什么能双城生活?

  从物理层面来看,城市的空间距离依然存在,但时间距离却在飞速缩短,时空的转换,让双城生活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天津和北京的时间链条,已经短于1个小时,而在不久的未来,通过1~8小时城市圈的高铁网络,居住的可选择余地极度扩张。

  而从心理距离来看,双城生活是对高房价枷锁的一种反叛。与其被动地被沉重的贷款桎梏在某一座乏味的城市,何不主动跳出,以更自由的方式收获人生的完满。

  2010年最流行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表述,而在英语中却是对仗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直译就是“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形容词的比较级,蕴含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而我们的双城生活,也在这种新陈代谢、不断成长中,生生不息。

 

  199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1998年至2004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综艺大观》等节目的舞台设计,其间多次担任各地方台春晚的舞台设计;

  2000年,组建 music2000摇滚乐队,任主唱兼词曲创作,在青岛国际啤酒节演出取得成功;

  200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助理;

  2003年,担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歌唱会舞台设计;

  2004年至2006年,加入挪威维斯公司,担任中国地区首席设计师,与美国设计师一起完成2006年央视体育频道世界杯的整体包装设计;

  2006年至2008年,担任德国欧特垭公司艺术总监,参与冯小刚电影《集结号》的幕后纪录片拍摄;

  2007年,重拾画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油画创作中;

  2008年,举办“观象山李朋”个人油画作品展;

  2009年,携画作参加第二届国际版权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版画群展等系列展览。

  李朋?双城生活的艺术情怀

  在我这样的艺术白痴看来,艺术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头发长的,一种是头发少的。李朋无疑属于后者。不过他特别强调,“曾经我也是头发长的那种。”

  发型的改变,也暗合了这个36岁的青岛男人性格和人生态度的转变。1998年,李朋从中戏毕业后,一门心思地扑在舞台设计上,从地方台到中央台,从小剧场到人民大会堂,他四处施展着自己的专业技能,硬是闯出一片天地,年轻气盛的他甚至还组建过摇滚乐队,并出任主唱兼词曲创作;然而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李朋突然意识到不应该把画画丢掉,于是开始学会安静,专心用画笔表达着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如今我所认识的李朋,很难再见到一名艺术工作者惯有的桀骜,相反的,他处处透露着谦逊。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个人介绍,就连在注解得意之作《世界之鱼》时,都会微笑着说:“其实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同,主题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近几年,李朋基本上每年有10个月在北京度过,两个月在青岛度过,“双城生活”带给他的印记是显而易见的,青岛的殖民文化和北京的传统文化在大脑中相互融合,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最终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他的很多画作都以青岛为蓝本,可大部分画展都在北京举办;在《世界之鱼》里,包含了伊斯兰教、道教、天主基督教、佛教、犹太教这世界五大宗教的符号。这幅画创作于北京,却又和青岛息息相关,因为青岛是个宗教融合现象非常明显的地方,李朋曾经的居所,不出方圆两公里,就能找到所有这些宗教的庙宇或教堂;从《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还有,还可以看见一点点》和《我们的天空啊》这两幅画作里,又能读出他对后工业时代城市的批判,它们的灵感,又很明显来自于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北京……

  按照李朋自己的话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又割舍不下北京的一方天地,所以他偶尔也会感到困惑,“19岁离开青岛,从那以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京,再过两年,如果我38岁时还是现在的这个状态,那也就是说,我在北京的时间将超过日思夜想的故乡青岛,那么,北京是不是也就是我的故乡了呢?”

  李朋

  该如何称呼您呢,画家、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您的工作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

  李朋:在中戏上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舞台美术设计,课程里自然也包含了绘画和设计。毕业之后,我一直做的都是舞台美术设计的工作,但是从2007年开始,我突然意识到不应该把画画丢掉,所以又拿起了画笔。这三个头衔里头,叫“艺术家”我当然是最愉快的了。当然,我的工作其实都是和美术相关的。

  我看了您的部分作品,一是觉得它们都给人概念化的印象,二是作品中似乎很强调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对工业的批判,您怎么定义自己的风格?

  李朋:没错,我的画可以说都是很概念化的,因为受过很多年的学院派美术教育,所以从那时开始就很注重基础和技巧的训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绘画的本意越来越感兴趣。我个人觉得应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人生态度,特别是对当代社会现实和生活形态更应该多多关注,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一些题材,比如《向左游的鱼》《世界的鱼》和《小熊》系列。

  那么,在您看来,“城市”的概念是什么?

  李朋: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够让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集群,是文明不断进步的堡垒。

  北京和青岛,这两个城市在您的生活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朋:从北京到青岛,从青岛到北京,这是我多年以来的生活状态,我相信和我类似的人为数不少。我的家乡在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说的就是那儿。对我来说,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青岛都比北京强多了,但青岛也有致命伤,那就是搞不了文化。自从上大学来到北京,亲身经过了若干次沙尘暴的洗礼,坦白地说,我对北京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在这座城市里难得能找到一丝归属感。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嘴上再说北京的种种不好,实际上我的人际关系都在这里,比兄弟还亲密的朋友也都在这里,真是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喧嚣的“尘市”了。

  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有两个不同的家,这样的“双城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朋:我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到青岛小住一段日子,看看大海、吃吃海鲜,跟老朋友喝喝啤酒。但是通常的情况是,北京朋友的一个电话,就又把我勾回来了。回头想想,十年前若是想回趟青岛,绿皮火车要晃晃悠悠十几个小时,那时真的还能触发一些距离上的感慨;如今的动车把这种原本应该很细腻的感情大大地提速了,两个城市的距离也就是“眯一会儿”,感慨没有了,但可以在同一天享受都市和海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乐趣。

  抛开感情因素,您觉得北京和青岛有什么区别?

  李朋:两个城市的区别非常大,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精英荟萃的地方,大家都在高度的竞争里努力追求各自的梦想,争先恐后,谁也不愿意跟在后面吃土。而青岛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舒适度,相比之下,青岛的生活压力比北京要小很多。不过最近两年,青岛也在往都市化的方向发展,大片的老城区拆迁改造,原来的小生活状态被大都市的规划蓝图冲击得荡然无存,我想这也是青岛人面临的新的压力。

  这两个城市会对您的工作或者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吗?

  李朋:影响不小,都是在潜移默化中。青岛很具象,充满想象力;北京则很概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你肯深入挖掘,总有些新的发现,很有回味,很有嚼头。中国幅员辽阔,北京和青岛的距离其实算不上什么,但是青岛那种带有殖民文化色彩的特殊性和北京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一定会诞生出很多新鲜滋味,我想这种状况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城市之间。

  除了北京和青岛,您还对哪个城市印象深刻?

  李朋:西安。那里有着比北京更加浓郁的中华文明气息,但是那里的人却过着比青岛更加惬意舒缓的生活,从一碗羊肉泡馍就能够体会到盛世古都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