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芬丽莎》对意大利微笑;《大芬丽莎》向全世界微笑。
在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仅剩一个月的时候,深圳展区的详细策展方案于昨天公布。深圳展区将以一种先锋的姿态,以经典的“三部曲”叙事形式,结合当代艺术的混搭风格,展示“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的主题。策展团队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表示:“在100多个案例参加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馆将会是很突出的,甚至可能成为整个世博会的一个亮点。”
经典符号的深圳表达
作为深圳展区最早进行的活动,千名大芬画工共同绘制《蒙娜丽莎》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策展团队并不希望简单地将其解读为一起当代艺术事件,而希望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与争论。因此,这幅拼贴油画有了自己的名字——《大芬丽莎》。
现在,《大芬丽莎》已经在深圳馆外墙现形,正面对着意大利博洛尼亚馆绽出闻名于世的笑容。中国最年轻城市与欧洲文化古城之间的鲜明对比,或许会引起很多游客的会心一笑。而深圳馆总策展人孟岩说,《大芬丽莎》不是叫板是宣扬。以《蒙娜丽莎》为模本,一方面是因其全球性文化经典符号的地位,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蒙娜丽莎》是大芬村生产和出口最多的油画作品。可以说,《蒙娜丽莎》是大芬村再生的见证。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蒙娜丽莎。大部分人将其视为经典膜拜,也有杜尚对其进行荒诞化的改造,而《大芬丽莎》则从另一个角度再度诠释。以形式看,500多名画工绘制999副木框局部后进行拼贴,近似于电子艺术中的像素画;从内容看,每一幅作品风格不一、技法不同,均是各自署名的原创,却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谐;而以社会学的意义说,它反映了大芬村油画的工厂式作业形式,暗喻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即使艺术创造也不例外……因此,孟岩放言:“这不是《蒙娜丽莎》,这是《大芬丽莎》。它不是对《蒙娜丽莎》的复制,而是一个新物种的诞生。”
由村至城解读深圳
深圳申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名为“大芬村: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而最终的深圳展区则名为“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由村至城,在从城到国,深圳馆在展览立意上来了个三级跳。在展示内容上,深圳馆也以相同的路径解读深圳。
在展馆的前部,以文献、装置、多媒体影像等手段展示大芬村从一个边陲村落发展为油画村的历史。先后两任大芬油画产业协会主席黄江和吴瑞球以影像形式对话,回顾大芬村油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而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大芬村史文献展,被策展团队戏称为“新山乡巨变”,梳理出大芬村的成长史。孟岩介绍说,城中村的发展大致有三种路径:拆除、美容和再生,大芬村是城中村再生的典型案例。它通过市场、政府和社区的互动,选择合适产业进行发展,吸引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加入,最终融入城市,深圳馆正是展示这样的一个过程。
策展团队核心成员、深圳市规划与国土委世博办主任周红玫介绍说,最初,深圳城中村与城市其他区域多被高墙围栏阻隔,而随着大芬村的再生,它已经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深圳馆的展示也是如此,从介绍大芬村逐步过渡至展示深圳。在游客详细了解大芬村后,最后将来到深圳馆的重头展示项目——城市剧场,这里将播放由先锋戏剧导演牟森执导的主题影片《深圳面孔》。牟森说,影片中展示的是各式各样的深圳人,表现的是深圳的“数量质量加力量、速度尺度加气度、梦想激情和尊严”。
策展团队解释说,深圳馆的展示内容可以这样理解:外来人进入城中村,而城中村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身为建筑师的孟岩认为,城中村代表了城市生活的尊严底线,它容纳了城市最底层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城中村的居民,他们推动了深圳的发展,也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的命名,正是由此而来。
相关新闻
深圳馆策展方案介绍
深圳展区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B3-2,占地面积39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整个展区以三部曲的形式构建,共计17个展览区域。
序曲部分包括《大芬丽莎》巨幅油画及LED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信息墙、深圳参与世博会LOGO墙、城市动画、大芬村史、油画工厂、画工摄影和全球产业链构成,主要以多媒体文献展的形式介绍大芬村及深圳的发展概况。其中,本报摄影记者余海波以大芬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将被放大到真人大小,在展馆内展示。
第二部分为《城中村》,包括壁画节、城中村转型模型、再生盒、梦想盒四个部分,展示大芬村的转型过程。壁画节为深圳馆与大芬村两地的互动内容;再生盒是以大芬村回收的油画制作废料为原料制作的装置;梦想盒中将播放大芬画工的采访影像;而转型模型则介绍政府推动城中村转型的情况。
第三部分名为《深圳》,主要构成为城市剧场,以多媒体影像装置的形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