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我们整天被不断膨胀着的物质欲望所拖累着,绝大多数人为满足这一欲望整天整夜的埋头苦干,忙得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了。更别说有一会“举头望明月”的清闲时刻,久而久之,由于心境的消磨,纵使有了那一份难得的契机和心情,那份欢畅淋漓的灵感也被消磨的荡然无存,再也吟不出古人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望故乡”的绝妙佳句。为什么物质生活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如此的苍白,原因不外乎,在我们的心境中充满了太多对于物质的追求。于是,留给我们精神归宿的空间就显得异常的窄小。对于物质超乎想象的追求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分化成人与人之间物态的斗争和精神的斗争。人我之间的关系从未变得象现在这样如此的单薄和冷漠。陶宏运用单薄的着色技法表现佛头这一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这种社会现实。
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众人,有人注重过去时空里的个人辉煌,有人注重在未来时空里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哪一方均以自身拥有物质的丰富程度来衡量人生的成就。可以说这是一种现实精神的指引下所产生的衡量标准,确切地说,是一种重物质财富的现实精神在误导现世人的行为初衷。说到底,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使人的生命从单纯的物质世界得到提升,而达到自由。然而,在当下现实中艺术和宗教这两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种种偏离自由这一目的的艺术现象和宗教现象。种种佛头着粪似的冠以艺术桂冠的油画作品充斥着艺术市场。在某些人看来,艺术不再是一种指向自由目标的途径,而成为了一种仅仅满足绘画者物欲的手段。
欣赏完油画家陶宏的佛头油画系列,我的感受是非常清静的。我想,长时间的伫立在这些油画作品面前能够达到一念不生、诚意滋身的审美感受,这正是油画家陶宏创作佛陀头像这一系列油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一系列油画的艺术价值所在。但是,我一直在思考陶宏为什么要采用佛头作为绘画的主题呢?也许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当然是因为佛头是佛像的主体部分了。以我初涉佛教的浅显知识来看,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陀被视为超人,以为相对于其他没有开悟的人来说,佛是一位觉者;依当事的佛律若以人像来描摹佛陀,则被视为绝大禁忌。同时也因为,在佛教教义里讲究不住相,这个相就是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形象。所以佛陀本身并未出现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中,而是以象征性的事物暗示他的存在。以佛迹雕刻品为例,佛雕的主题是佛陀的足迹或象征佛陀悟道的菩提树来体现佛陀的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佛陀的精神呢?我想倘若借用对如来的阐释能够起到管窥天下的作用。南怀瑾先生言:“所谓如来,即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我们可以由此粗浅的理解为如来就是不住过去,也不住未来,犹如艺术的灵感闪现,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这样的佛陀精神恰恰同我们现实社会中苦苦追求的现实物质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陶宏以佛陀头像作为其油画创作的主题实为用心良苦。正如佛教发扬宏大者一样,为了众人能够更好的理解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其目的是指引人的生命追求自由;同样,陶宏作为一名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以其油画家的专业思维和技法指引着我们追逐同样的艺术目的——达到艺术价值的实现。
无疑,不论是出于对“若向画眉深浅着,迷人岂止髻堆螺 ”的艺术形式的真正理解还是作为油画家陶宏创作系列油画的艺术内容的佛陀头像,两者都具有既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影响。而这两者在油画家陶宏的佛陀头像油画系列中,在精神的体现上来说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