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微音作品 |
■郑毓秀 他们是西方油画的传播者,又是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他们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是现代美术史中最为激昂的篇章之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些上海前辈油画家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文化引进的对象,糅合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元素,使得以后的中国油画逐渐向着“融入民族的血液”的方向发展和演变。近年来,随着上海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一些早已为人遗忘的上海油画家前辈浮出“水面”,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已故的海上前辈油画家任微音,就是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任微音,生于1918年,原籍云南,自幼生长在上海,童年时即酷爱绘画。他家庭环境优越,早年家里为他聘请法国家庭教师。后考入新华艺专,1936年毕业后入上海美专研究所,师从王济远、潘玉良,兼听黄宾虹、姜丹国画课。一九三八年举办第一次个展,受前辈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的关爱,先后入重庆国立艺专和上海美专任教。五十年代中期,在上海自创“东方画室”,与刘海粟深交论艺。1959年创作的作品《桂林公园》选入上海风景画集;1987年在广东画院举办“任微音油画展”;1988年在美国纽约哈夫纳画廊展出作品;1991年应邀赴美在洛克菲勒中心举行个展,同时出版《任微音作品集》。任微音1994年病逝于上海。任微音的油画作品一向给人富于东方情调的印象,这种美感来自其独特的薄彩画法。他以出色的才华,流畅而具有东方艺术的笔线与抒情画景,令人欣赏赞叹。今年4月上旬,《任微音油画展》将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任微音生前创作的200多幅作品,首次为观众全面展示任微音的绘画艺术,让观众有机会能看到上海现代油画发展的脉络和时代的变奏,也为学术界研究老一辈海上油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也许是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任微音生前创作的油画尺幅都不大,表现的多为深巷庭院、渔港街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但站在他的作品前,你会感受到一种只有中国画才拥有的气韵,而这种气韵,多半是由线条与细腻、老辣的小笔触组成的。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任微音在重庆磐溪国立艺专和上海美专讲课,爱讲东西方文化如何互补短长。后来,他处境艰困,但是却用了几千个日夜深思和实验,以实现他的理想。他认为中国油画要想在世界艺坛据一席之地,非得有不同寻常的思路和方法才行。任微音的观点就是“撷国画之法为油画之用,以补西洋油画之不足,即将东方绘画‘气韵生动’、‘意在笔先’、‘笔情墨趣’等精神瑰宝应用于西洋绘画之中。”他觉得这样的中国油画才有如得了源头活水。 “文革”期间,任微音生活坎坷,无力购买画布,就画印废了的纸板;用不起颜料,就添加油料。在那些日子,作画还需偷偷摸摸。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最终摸索出一套技法,画出许多上乘之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段时间画出了以前和以后都难以呈现的作品。 任微音从中国写意技法中吸取养分。他深深认识到国画来自书法的骨法用笔和浓淡枯湿等的韵味以及来自古典诗词的那种空灵洒脱的格调。他特别注重线条的应用,他觉得线条的技法国画堪称第一。为了让油画能挥洒自如,他试验用稀薄的油彩作油,并称其为“薄油彩画法”,用油多了,画时较易挥写自如,自感舒适流畅。除保持了西方油画的光、色等特点之外,还展示了生动的气韵和诗般的空灵。有此一悟,他精神倍增。任微音把从中所得的愉悦称作东方式的快乐。他的油画洋溢着激情,颇具节奏感和韵致,富有中国特色与个性。 油画讲究色彩与笔触。笔触的走向与挥洒,往往能传达画家的感情。而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推崇线条,一根线条里有许多学问可做。线条可以用来分割空间,而线条的枯涩浓淡又可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任微音的油画在线条和笔触的运用上,达到了高超的成就。 任微音的用色是深沉的,甚至可以说有点苦涩,但苦涩中有底蕴,让人体味再三。比如他创作的《荷花》、《莘庄民居》、《北郊所见》堪称杰作。任微音花费了60多年苦心追求油画的中国风格。其间,因为受冲击,他当了17年的修鞋匠,难得的是即使在他生活最困难的确良时期,他的作品也画得相当灵快。 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认为,像任微音这样有成就的油画家,在圈内是不多的。他对油画的本质和民族文化,有创造,有贡献。无疑,他的作品是第一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