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凯思
在开始和Cees Hendrikse聊艺术之前,他看起来只是个有着荷兰人典型身材,高大温和的西方大企业退休高管。然而一旦艺术的话匣子打开,那个真正的Cees Hendrikse就出现了!当他说他退休后在各地旅行看艺术,还有自己如何对中国当代艺术着迷,尤其是讲到喜爱的作品,Cees Hendrikse会进入忘我的状态,配合夸张的手势,发射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热情。
Cees Hendrikse有个和他的荷兰名发音接近的中文名字:何凯思,这个来自荷兰的收藏家,在荷兰最古老大学之一的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法律和经济系双主修毕业后,就进入了荷兰的天然气公司,在人事组织部任职,直到从高阶主管的位置上退休。
何凯思的收藏家生涯开始于六十年代中期。当时吸引他的是欧洲抽象表现主义,二十几岁的他,和在学校里认识的妻子都有着对视觉艺术浓厚的热情,两个人常常一起去美术馆、画廊看展览,对视觉艺术进行探讨。六十年代中期,欧洲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来到荷兰,二十五岁的何凯思和他当时的女朋友,也是他日后的妻子,买下了一张抽象表现主义的画,这张画是何凯思当代艺术收藏的开头。
何多苓和艾轩共同创作的作品《第三代》画面中红衣女子为翟永明,这是何凯思的收藏之一,他选择这张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作为他所策划的展览“写在墙上”的画册封面图像
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当代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为驻留艺术家方力钧举办了个展,在这个展览上,何凯思第一次接触到了当代中国的图像。他形容:“当时的感觉非常惊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视觉符号,和我过去习惯的当代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你可以说这是一见钟情!”展览之后,何凯思收藏了方力钧的作品,这是他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中的第一件作品,从那之后,何凯思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就如同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荷兰当代艺术圈对于中国当代的认识非常少,收藏家们也兴趣缺失,虽然1993年有了第一个巡回欧洲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但是展览上也只有八十年代的作品,并不全面,一直要到98年方力钧的个展,荷兰当代艺术圈才算是第一次见到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当时大部分荷兰收藏家对于中国当代的反应无非是“庸俗”或是“不重要”,只有何凯思和其他极少数的收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兴趣,开始收藏。
王劲松 观看古建 1990年 丙烯 水彩 宣纸 200 x 200 cm
虽然何凯思从1998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甚至在出差的时候,他也会去找寻中国当代的身影,像是他第一张张晓刚的作品,就是在新加坡的画廊所购,但是何凯思真正来到中国,却是两年后的事了
继方力钧之后,何凯思夫妇陆续在其他中国当代的相关展览上,接触到杨少斌、岳敏君等艺术家,进而收藏他们的作品,2000年,何凯思从天然气公司正式退休,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程。“在我到中国之前,我已经有一些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了,我还记得我们到中国的第一天,空白空间的亚历山大邀请我们去一个开幕式的晚餐,那天晚上,我见到了方力钧、张晓刚,和许多我收藏作品的艺术家,虽然那是我们在中国的第一天,却有了像在家一样的感觉!”除了艺术家之外,那天晚上何凯思夫妇还认识了王莎冰(Sabina Wang),王莎冰在何凯思日后建立中国当代收藏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带着何凯思夫妇拜访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协助他们一起建立并且更加完善收藏。
海波 桥 1999年 摄影 每幅63 x 9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