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中华甲骨文明与福建土楼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隆重举行。在本次论坛上,福建南靖人丁玉灿将个人收藏的33片甲骨捐赠给南靖县政府,并建甲骨文博物馆永久收藏。这将是中国首座甲骨文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以甲骨文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多名专家证实33片甲骨文确是真品
在上午的高峰论坛上,著名甲骨学专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殷商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甲骨学专家曹定云,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等权威专家均表示对这批甲骨文进行了仔细甄别和断

专家曹定云先生现场认真鉴定甲骨文
李学勤说:“这33片甲骨文,都是商晚期的遗物,应该是早年自河南殷墟出土,甲骨上文字的内容,记载着各种各样的占卜内容,有生活的,有政治的。其中有一片较大的、商王祖庚时代的甲骨,占卜的是祭祀礼仪的有关内容。”
记者了解到,殷商时期,把祭祀看作是国家第一等的两件大事之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既然这片甲骨文占卜的是祭祀礼仪方面的内容,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有与会者疑问“33片甲骨文残片哪片最有价值”,李学勤郑重地说:“甲骨不管大小都非常重要,这是三千多年以前的遗物,看看这个我们就直接接触到了中国三千多年以前的文明事迹,这是直接给我们看的,这不是通过书上记载,在座的都应该可以体会它的珍贵”。
李学勤说:“以前南靖从来没有过甲骨文,这次丁先生一下子捐献了这么多甲骨文,是南靖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五千年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以前我们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不够、研究不够、宣传不够。大量珍贵的甲骨文流失海外;大量的敦煌经卷、《永乐大典》流失海外,甚至消失,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次捐赠将甲骨文和土楼这两大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更能唤醒大众的文保意识,宣传先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今后,我们在文保事业上,应该开启思路,不断创新,用新的手段和方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宋镇豪在论坛上详细列举了目前在中国和世界发现的甲骨文残片,介绍说世界上共有14个国家,大约有2.6万片甲骨文收藏。表示“南靖这批甲骨的回归,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它作为一家私人藏品,能够在南靖这个地点生根落脚,这对我们学者来讲,对于研究了半辈子甲骨的人讲,是一种很好的鼓舞”。
曹定云、宫长为也就此次甲骨捐赠的意义、甲骨殷商文字与客家的的渊源关系、土楼文化等作了主题发言。曹定云介绍因为逃避战乱,殷商人的一部分流落到福建成了客家人,福建客家文化实际是殷商文化的传承。宫长为表示,这些甲骨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因为它们在此之前都没有做过拓片,也没有过著录,是首次出现在学术界的面前。
33片甲骨文由来
捐赠这些甲骨文的丁玉灿先生,祖籍河南,其祖父旅居海外。归国后,身后留下一批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在现场有记者问关于甲骨文的详细来历时,丁玉灿先生称其先辈未曾具体交待过。
据悉,丁先生多年来,热心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曾经多次捐助南靖土楼修缮,在土楼的研究上取得过很多成就。据南靖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南靖县政府多年来对土楼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深深的打动了丁玉灿先生,他萌生出一种要为南靖的文化产业做些什么的想法,丁先生在整理祖父的遗物时决定将这批特殊的藏品——33片甲骨文,无偿的捐赠给南靖县人民政府,以实际行动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为进一步提升南靖土楼的文化内涵做出应有的贡献。
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丁玉灿,对故里南靖有着近乎执着的偏爱,在南靖土楼“申遗”成功的日子里,他多次引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参观、考察,积极地宣传南靖。在谈到为何要捐赠这33片甲骨文时,丁玉灿表示,这没什么好说的,热爱文化事业,热爱南靖的土楼,喜欢收藏,捐赠甲骨文,也算是了却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夙愿。至于南靖县政府对自己的表彰,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一种鼓励。捐赠甲骨文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今后能为南靖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继续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丁玉灿希望,未来的甲骨文博物馆,不仅仅用于展示和保存甲骨文,而是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将南靖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扬光大。
南靖县文联主席林海川介绍,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绵延五千年不断的伟大文明的见证。而南靖的土楼,也是起源自殷商的中原文明南迁后,在当地建造、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记,目前,土楼已经是世界遗产。土楼身上,隐含着许许多多中华文明的烙印,它是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产物。
据悉,该高峰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南靖县人民政府承办,厦门复文美术馆、南靖县博物馆协办。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等首都各界人士500人,出席了论坛。